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第一小學 崔 丹
小學數學教育實踐課堂模式的創新化,可以將信息化與網絡化的教學手段與小學數學的傳統教學相互融合,不斷延伸與擴展學生的學習知識面與眼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現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推陳出新,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創新意識與思維創造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積極創新教學理念,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微課堂、問題引導等多種教學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發散性思維能力。首先,教師通過運用教學改革的新理念與新方法,為學生創建良好氛圍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充分挖掘自身潛在的思考能力與創新思維。比如,在學習《方向與位置》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導入新課環節,讓學生通過預習大致了解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與數學知識,有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與掌握知識的行為習慣,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創造能力;另外,針對“方向與位置”的相關內容學習,教師就可以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課件,創設小朋友從家里去圖書館的路線情境,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可以走哪幾條路線,先往哪個方向走,說清楚在哪里拐彎,要走多遠等,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掌握多種解決辦法。通過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出問題探究,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實際解決能力。最后,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需要重視數學教學內容講授的開放性與延伸性,積極構建富有多元化、靈活性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預留出更多的想象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自主探索新知識、新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性思維能力與分析總結能力。總之,在小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問題引導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與知識擴展范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實現新時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與任務。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還應該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實際學習情況制定相對應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知識重難點。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案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抽象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比如,在進行小學數學知識《元角分》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高效的教學課堂,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實例加深對“元角分”教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從實際出發,教師可以以小朋友去超市買東西為主要的教學情境,分別給學生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的人民幣,讓學生扮演顧客,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通過找零、總共花了多少錢等問題讓學生學會關于元角分的數學知識。通過教學情境創設展現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讓學生在愉快、輕松、充滿趣味性的課堂中學習知識,讓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享受學習的快樂。
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時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加強對學生學習技巧與學習方法的培養,提升學生對數學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與創造能力。比如,在進行《兩位數的加法運算》時,教師就可以引導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等學習過程,有效增強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分發給學生多張卡片與教學小棒,并提出“37-14=?”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不通過口算,而是運用新的學習方法進行列豎式計算,學會用檢驗的方法進行自我檢查。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學生間的合作,讓學生學會合作討論式學習方法,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參與興趣。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在學生正確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再加以正確的引導與輔助,能夠讓學生少走彎路,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探索欲。
總而言之,教學改革是新時期背景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形式,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及創新思想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教學水平與綜合職業素養,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