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上岡鎮中心小學 石高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解開學生身上的束縛,要讓他們悠閑自在地生長,教師要傾聽學生、引導學生,為他們留有探索、互動的空間,促進他們的生命交往,強化智慧教學,促進他們的生命成長。
知識的獲得不依賴于教師的直接給予,不依賴于記憶、模仿,學生只有基于原有經驗去發現、提問、選擇、驗證,參與表達交流,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教師要引領學生經歷思考、操作的過程,將復雜的生活問題加以抽象,變成數學模型。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留有成長的空間,要變“講”為“導”,在他們疑難時點撥、引導,以保證他們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壓抑的學習狀態,要釋放學生的天性,為他們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學生平等地參與交流,讓他們自擇內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表達、包容學生的偶爾出錯,將評價的權利下放,為學生提供自評與互評的機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扶。讓課堂產生多向互動交流,多元的教學評價,讓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暢通無阻。如,在《百分數與小數的互化》一課教學中,教師針對例題提問:1.25倍是指什么?120%是什么意思?此時學生就產生疑問,在沒有統一的情況下無法進行比較,教師順勢引導,有什么樣的方法可以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學生經過交流,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統一,一種方法是將小數換成百分數,另一種方法是將百分數轉化為小數,統一之后才便于比較。在教師啟發、生生討論中,學生產生了互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方法的引導下,有學生將1.25轉化為125%,也有學生將120%轉化為1.2,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進行比較了。我們只有讓生態為場,變教為探,讓學生的知識有自我生長的空間,才能讓他們的思維開始轉動,才能讓他們在教師的啟發下獲得學習的體驗。
教師要建立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讓他們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感悟知識、應用知識,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為學生呈現實物、掛圖及模型等,讓他們獲得直觀的感受。如在《圓錐和圓錐的體積》一課教學中,教師呈現一些蛋筒等物體的圖片,讓學生對圓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圓錐,能列舉一些例子嗎?在推導圓錐體積的時候,教師采用生活探索方式,在空圓錐里裝入細沙,然后倒進等底等高的圓柱內,探索它們的體積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教師要把學生易于發現規律的實驗交由學生完成,讓學生在生活探索中獲得數學結論,把握數學規律。如在《互聯網的普及》一課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大家能讀懂這個表格嗎?互聯網普及是表示什么意思?2002年互聯網普及率是多少?2004年呢?2010年呢?看了這段文字,你會有什么想法?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產生調查數據、統計數據的欲望。
教師以游戲激趣,讓他們感受求知的樂趣,以問題激趣,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如在復習《圓》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感受圓之美,觀察圓之形,體驗“最美的圖形”,說說圓與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教師讓學生說說圓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分別是什么?如何推導它的周長與面積公式?周長與面積有何不同?圓的知識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大家一起梳理思路,相互補充、修改,提出學習中存在的困惑,并在組內共同解決。在回憶圓的知識時,教師要讓學于生,讓學生去表達。學生只有主動融入到操作的過程,有了自己的思考、交流與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維得到發散。如果教師講解過多,勢必會擠占了學生操作的空間,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操作空間,引領他們參與折、剪、拼、量等操作活動,能增進他們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讓他們獲得操作的體驗。如在《大樹有多高》一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建筑物、影長的圖片,讓學生進行比較,看看有何發現?教師提出問題,讓大家說說有什么方法能測量大樹的高度。在學生想出利用影長測樹高的方法后,教師讓學生在陽光下借助竹竿測出影長,并讓大家記錄竹竿長、影長、它們的比值,并說出自己的發現。學生通過測量、計算、討論,能探求影長與所測物體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系,同時也能提高他們操作的能力、協作的精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立足生本,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幫助學生解開束縛,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為學生留有探索的空間,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掘,讓他們的智慧得以開啟,從而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