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 肖 璨 吳 培
數學的閱讀,不僅僅是“閱”,更要“讀”!那么,怎樣“讀”?筆者認為,就是要帶著數學的思考去“讀”,帶著手、用好筆去“讀”。做到“眼”“手”“腦”合一,才能將數學閱讀的精髓發掘出來。
以蘇教版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單元的應用題為例,教師要帶領學生切實有效提高解題能力,通過數學閱讀,找準關鍵詞,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在思維不斷碰撞中,讓學生完成自我探究、自我建構,從而自主發現數學領域的海闊天空。這往往要比老師“教”學生“聽”上百遍來得有效、有趣得多。
現主要以同一題型對比閱讀的方法為例,介紹如何通過數學閱讀,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從而提高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1:用一根20 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長和寬都是整厘米數),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其中面積最小是多少?
例2:用20 個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可以拼成多少種不同的長方形?其中周長最大是多少厘米?
對于這樣同類型的變式組合,筆者回顧當時的課堂情形:
師:請同學們齊聲朗讀一下例1。
師:同學們,你們從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這個圖形是用20 厘米長的鐵絲圍的。
生2:我補充,這個圍成的圖形是長方形。
生3:我還知道,要求的是面積。
……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處理題目信息的能力是片面化、表面化的,他們還沒有能夠深層次地挖掘已知信息,處理表面信息。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要急于“幫”學生挖掘信息,不妨嘗試帶領他們自主發掘和探索信息。)
師:很好,看來大家找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現在老師帶著大家再讀一遍題目,大家感受一下是否還有收獲呢?
師:用一根20 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
生4:老師,我知道圍起來肯定是周長。
師:哦?你怎么知道?
生4:老師,你剛剛重讀了“長”和“圍成”幾個字,我就知道跟周長有關了……
師:嗯?我好像不太明白。
生5:我補充,就是我們畫圖去看的話,就知道用“長”去圍,就是繞著圖形外邊走一圈,這就是周長。所以我知道周長是不變的,都是20 厘米。
師:你畫圖了嗎?
生5:沒有。我在腦子是這樣想的。
(笑聲、掌聲)……
師:看來小朋友們可真夠厲害的,通過題目中一些重要的文字,就讀懂了大意,還在腦子中形成了圖畫,真了不起啊!
生6:老師,我還想提醒大家注意一個細節,也能幫助我們做題。大家看題目的最后。問:面積最少是多少?什么是“最少”?有“最少”就說明有“最多”,也說明面積是不一樣的,這樣我們也能推測周長應該是不變的。
(掌聲)……
其實,我們老師就是一個“引路人”,而學生才是真正的“拓荒者”。對于知識的渴求和深度的挖掘,不是我們手把手的“教”,而是他們自發的“學”,在“讀”中思考,便會開出許多思維的并蒂花。
蘇母轉過身問女兒:婷婷,告訴媽,懷了幾個月了?蘇婷婷笑笑:媽,你還真當回事呀?我根本就沒懷孕,那是騙你們的!蘇母和蘇穆武愣住了:什么?騙我們?蘇婷婷說:你們也不想想,從小你們就教育我要遵守傳統道德,我是那么一個乖孩子,能不聽你們的話嗎?我和杰克婚前就沒上過床,要懷孕才怪呢?這么低級的謊言你們也信,只能說明太沒智商了!蘇穆武和老伴張口結舌,面面相覷。蘇婷婷接著說:再說了,我和杰克早商議好了,婚后不要小孩!你們就別琢磨這事了!沒別的事我走了!拜拜!蘇婷婷揚長而去。
師:有了例1 的學習,我們再來看看例2 吧。先一起讀一讀。
生:用20 個1 平方厘米……
師:我們再來一起邊讀邊找,畫一畫條件,找一找字眼。
生:用20 個1 平方厘米……
師:再讀一遍后,大家讀到了什么?
生7:用20 個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就是說它的面積是20 平方厘米,是不變的。
師:不錯。你是怎么想到的?
師:哦?那我們還能找到相關證據說明面積不變嗎?
生8:我知道,大家看最后的問題:周長最大是多少?說明周長變,面積不變。
師:很好,生8 剛剛提到在這條題目里:周長變,面積不變。同學們能不能對比一下例1 和例2,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思考)
生9:第一題告訴我們的是周長,要我們求面積;第二題告訴我們的是面積,要我們求的是周長,方法差不多。
生10:其實就是一個是周長不變求面積,一個是面積不變求周長。
師:哪個是“周長不變求面積”?生10:例1。
師:哪個是“面積不變求周長”?
生10:例2。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讀出來的。
師:說說看,好嗎?
生10:例1 用20 厘米長的鐵絲“圍成”長方形,就是說周長是20 厘米,是不變的,變的是面積;例2 用20 個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就是說面積是20 平方厘米,是不變的,變的是周長。
師: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周長不變求面積”和“面積不變求周長”,總結得非常到位……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儼然是一個“旁聽者”和“引路人”,所有的精彩和發現都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思維的真實表達。在大閱讀時代背景下,對學生學習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對教師引導力的追求也在精益求精。
數學閱讀,不僅要會“閱”,還要會“讀”。“閱讀”不僅要會“讀”,更要會“思考”,要對比閱讀,對比思考,自主探究題目中的文字奧秘,發掘表面文字下的“玄機”。找準字眼、有效思考是打開數學之門,探究新思路新方法的唯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