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銅羅小學 李建明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新教育實驗的深入推進,當前,越來越多的學校、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讀與寫,努力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但對于學生的讀寫,筆者在實踐與研究中發現,無論在思想認識,還是在實際操作中,都存在著一些誤區,具體表現在:
1.讀寫與生活的孤立。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學生的讀寫也不例外。然而,當前無論是學生的讀還是寫,不是為應試而讀,為應試而寫,就是讓學生隨意地讀,隨意地寫,與學生的生活失去了聯系,自然使學生失去了讀寫的興趣。其實,校園不可能是真空的,生活不可能是空白的,我們應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家庭、校園、社會生活,有主題地去讀、去寫,從而使學生讀得親切,寫得快樂。
2.閱讀與寫作的分離。讀寫分離,既不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培養。但現實的情況是學生讀寫分離,讀歸讀寫歸寫,為讀而讀,為寫而寫,其結果自然是讀不得法,寫無藍本。所以,盡管學生從一到六年級讀了大量的文章、書籍,寫了大量的習作,費時又費力,可學生的讀寫能力卻未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3.讀寫活動的無序。目前,學校、上級各行政部門組織的學生讀寫活動較多,所以,教師一會兒讓學生去讀這類書,一會兒又讓學生去讀另一類書,一會兒要求學生去寫這類文章,一會兒又要求學生寫另一類文章,這種學生讀寫活動的無序現象造成了學生讀寫的低效甚至無效。如何將這些活動有機地整合,形成每月的讀寫主題,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這些讀寫活動的實效,值得我們去反思和實踐。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學校和班級中組織開展了每月“主題讀寫”活動,暨每月結合學校重大活動、德育活動、單元課文、讀寫比賽、學校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等,為學生確立一個閱讀和寫作的主題,以實現讀寫與生活的聯系。
通過有效整合,每月確立一個讀寫主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一主題深入地閱讀、自由地寫作,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與課文內容有機整合。根據名勝古跡單元,筆者為班級學生確立了“閱中華名勝,贊家鄉古跡”的主題讀寫活動。筆者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內外介紹我國名勝古跡文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游記、景點解說詞等,還帶領學生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并寫相關的介紹文章。
2.與讀寫比賽有機整合。讀寫大賽等比賽活動是引導學生走進經典作品,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有效平臺,也較好地吻合了學校開展的新教育實驗的精神,據此筆者確立了“走進經典,做文學少年”的主題,開展讀寫活動,為學生樹立讀與寫的典型,激發全體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激情。
教師還可通過與德育活動、學校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等的有機整合,引領學生有效閱讀與寫作。通過有效的整合,既減少了學生的重復“勞動”,節約了學生原本已較為有限的時間,更使學生讀有目的,寫有內容,從而激發了學生讀寫的情趣,提高了學生讀寫的實效。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書源是“主題讀寫”活動有效開展的保證。為此,筆者努力通過各種途徑為每一個“主題讀寫”月籌備“資源”。
1.建立班級圖書角。筆者要求各班創設班級圖書角,每周定期讓學生到圖書角更換書籍。同時,鼓勵班內學生交換身邊的好書閱讀。班與班之間還可開展圖書漂流活動,以豐富書源。
2.促進家庭藏書。筆者主動聯系家長,引導家長積極為孩子購買相應的書籍,并在班內組織開展“小小藏書家”的評比,以更好地促進家庭藏書。另外,學校還將通過家長會、專家講座等,引導家長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督促孩子每天回家后閱讀課外書的時間不少于半小時。
當然,教師還可通過開發校本教材,發揮學校圖書館、開放閱覽區的作用等,努力為學生豐富書源。
沒有文化,便沒有學校;沒有優秀的文化,也不會有卓越的學校。只有在學校努力營造一種讀寫文化,才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促使師生轉變觀念,愉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讀寫活動中去。為此,筆者努力通過以下措施,較好地營造了學校讀寫文化。
1.環境布置。良好的書香氛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筆者利用班級黑板報、走廊過道等,布置一些與讀寫主題有關的名言或學生、作家的讀寫繪作品,為“主題讀寫”營造良好的氛圍。
2.開展活動。實踐表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激發學生讀寫興趣,營造學校良好的讀寫文化的有效途徑。為此,筆者組織開展低年級講故事比賽、中年級課本劇表演、高年級介紹好書演講比賽,以及書香家庭、閱讀之星、書香之班等系列評選活動。
“主題讀寫”活動的開展有效地克服了目前讀寫指導的種種弊端,改善了小學生的讀寫生活。當然,筆者也清晰地認識到,對這一課題的研究目前還顯得比較粗放,還需要我們更精細地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發揮其實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