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黎川縣教師進修學校 蔡惠群
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如何閱讀,在閱讀他人的經驗時汲取其中的人文、情感表達、文筆以及精神要素。閱讀使人明智,個體在閱讀中與他人交流會有心得看法和見解,信息交流是雙倍的擁有而不是失去。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自主交流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加深同窗之誼,在討論中將“真理越辯越明”,落實課標有關閱讀教學的最新理念要求。
自主討論的前期籌備主要包括營造討論環境、制定討論規則和準備輔助工具,既有教師的獨立活動,也有師生的共同活動。在課前制定一定的討論規則可以使自主討論不至于變成“一盤散沙”,自主討論的目的是思想交流自由,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自由活動”,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與同學們一同制定相關規則。而制定規則的過程,也屬于自主討論的教學范疇。例如,在閱讀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橋》中,教師首先設課前閱讀討論熱身情境,使學生快速進入談論的氛圍中去:“同學們,今天的閱讀教學我想換一種模式,由大家自己去閱讀課文,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我們的交流才有意義。”這樣的課前討論氛圍的創設會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實現交流討論的“零障礙”。教師在創設氛圍之后要拋出課前閱讀談論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交流環節中去:“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座橋,橋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那為什么作者要專門為橋寫一篇文章呢?這是怎樣的一座橋?同學們閱讀之后,同桌之間進行談論并派出代表進行回答,老師期待你們的精彩回答。”教師讓學生在讀前大膽預測,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并為接下來的閱讀活動作鋪墊。
提問是討論的前提,有問題討論才會有意義,討論才“有據可循”。對于閱讀教學中的討論,要想抓住閱讀中的關鍵節點,就要以問題為導向,有助于深化閱讀主題,小組之間也不至于因為討論沒有著力點而陷入“無聲的尷尬”之中。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中的《宿新市徐公店》為例,古詩篇幅短小,但卻寓意深刻,是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教師在古詩閱讀教學中,應將古詩中的關鍵字進行問題設置,以提問的方式帶入古詩意境。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自由閱讀,然后適時拋出問題:“根據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里住宿?”學生:“在新市的徐公店。”教師:“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字音大家應該注意讀法?大家讀完之后可以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在交流字音、字形的注意事項之后,教師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朗讀比賽,比賽之后再次進入討論環節,這一次的討論仍然以提問為主:“‘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提問的節奏一定要把握得當,教師不能一味地提問,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厭煩,適當的時機將問題拋出會使學生更愿意參與到自主討論中去,實現更高效的課堂討論。
組織心理學認為任何一個群體,在其合作的過程中,都可能在群體成員之間產生矛盾沖突。在普通的閱讀教學中,在討論群體內部,討論成員之間也可能因為發言順序的先后、發言次數的多少和發言內容的對立等因素出現冷場、搶言、嘲諷等場面。教師在談論規則時要依據不同學生性格進行針對性設定,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去,并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談論才是長效而有意義的,也有助于下一次閱讀教學自主討論活動的展開。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討論是對當今閱讀教學觀的反思與改進,它是全體學生所受的教學價值觀的實踐,其根本追求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獲取新的知識和成長能力。在以獨立討論為主要教學方法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在個體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閱讀理解,獨立的團體交流和獨立的個人反思,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既滿足了閱讀教學的要求,又對改進閱讀教學方法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