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碩放實驗小學 沈依依
在學習數學時,我們更需要深刻體驗數學藝術文化的不斷變化,情感與態度是數學教學體系結構中的一個子課程目標。在學習幾何數學時,學生要完全理解公式,所謂公式理解就是需要知道這個命題公式到底是怎么寫出來的,知道它的定義數學意義到底是什么,怎么通過推導計算出來的,能用它來計算什么,又是怎樣起作用的,根據這個命題公式所給出的數學題目又應該有哪些問法。
要讓更多學生真正獲得“體驗感”,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從最適用的一個教學內容出發。教材中的許多活動源于實踐,教師應讓更多學生親身體驗。教師要讓學生體驗成功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始終堅持課堂教學結構化和高效化,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廣大學生的自主探索性和創新活動意識,使其自己動手參與實踐,激活學生思維。
例如,小學數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觀察物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前準備一些材料(如圓形、正方體、球體、椎體等),自己觀察并記錄。這樣,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數學知識的獨特魅力,從而充分激發學生自己學習數學的興趣。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中的綜合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老師建議每個學生自己提前準備一個七巧板,上課時,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操作步驟,依具體圖形的排序,先找出已知的每個具體圖形,再按照順序列排。這樣,學生就真正深刻體會了應用數學的巨大樂趣,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就因此得到較大程度提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交流合作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這種交流進行合作,有利于小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學得主動,人人都獲得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合作與公平競爭意識及自主創新實踐意識不斷增強。
蕭伯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教師出示算式,學生嘗試計算,大部分學生不太會做。此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小組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終于有了多種解法。這樣,同學們都有了成功的喜悅感,對學數學的興趣也愈加濃厚,老師的課堂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實現高效課堂。
小學的數學基礎教育往往都是從我們的生活出發,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結合生活,我們能對數學了解更加透徹,從而在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時更加輕松。我們要通過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來了解數學,而不是死記硬背,刻板地去學習數學。
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的三年級下冊第六個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中,我們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教室的地面是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就可以用長來計算,我們就只要量出一邊的長和一邊的寬,這樣就可以求出教室地面的面積了。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一個單元《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個單元更多地在我們的生活中被使用,比如超市里買菜的時候,買白菜花了10 元,買胡蘿卜花了3 元,那么總共是10+3=13 元。再如買一盒巧克力需要45 元,你給收銀員50 元,那么他就要找錢了,員工就要找50-45=5 元。把數學知識用在生活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老師也能輕松地教學,學生的成績也能取得期望結果。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是學生對數學理解的常用方式,因為這是更切實際的理解。
數學賦予人類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觀察實驗、收集信息、歸納類比、直覺判斷、邏輯推論、建立模式和精確的計算能力。這些能力才能使人們終身受益。經驗是數學的根本,問題就是數學,思考就是數學的中心,發展就是數學,思想方法就是數學知識的靈魂,數學思想方法就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是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原則,是數學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育學生思維良好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