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城東學校 徐少達
校園文化就如同空氣,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對于學生的成長卻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任務逐步深入,校園文化也逐漸受到各階段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在小學階段,學校可以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前提下,適當地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與學科教學工作相互整合,打造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如此,既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素養的發展。
當前,我國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大多為六年制。在6 年的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經驗、個人認知以及身心發展水平都會逐步出現變化。換句話說,不同階段的學生會展現出不同狀態的學情,所以在融合校園文化時,教師需要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所展現出的實際狀態,選擇合適的融入支撐點,以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加強文化建設融合的程度,提高教育質量。
小學生雖不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以及抽象能力,但小學階段卻是其自身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6 年中,學生會由一開始的形象思維逐步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思維轉化為理性思維。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隨著學生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文化融合的方式方法,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體驗文化。
除此之外,在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遵循的理論基礎。所以,在學科教學中,融合校園文化建設理念時,教師需要以這一標準為主要指導。教師只有深入地了解理論要點,明確新課標對于自身學科教育工作所提出的要求,才會有目標、有方向地開展教學融合工作,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教學支撐。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都堅信,環境會對人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理念,以及孟母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而三遷的故事。這些歷史都踐行了這一理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對于教育工作關注度的不斷提高,打造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也逐漸成為各階段教育工作者的重點任務。
相較于以往的教學環境,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環境出現了極大的改觀。明亮的教室、智能化的教學設備、干凈的校園,都潛移默化地展現出環境的價值。所以在小學階段,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學校也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環境質量的提高方面。一方面,學校可以建立完整的校訓,并組織學生進行校園文化學習;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在校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例如,在校園顯眼位置懸掛校訓、校風、教風、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等,在走廊上張貼與讀書相關的名人名言,在立柱上張貼古詩詞配畫,在校園廣播站定期傳播與學習相關的廣播稿,以硬件條件與軟件條件共同優化的方式,打造全方位的校園文化氛圍,使之可以逐漸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形成積極影響。
小學是學生各項基本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校園文化與學科教育工作相互整合時,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生這一群體,而是需要在融合中,有效發展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
如,很多學校都會成立專門的校報校刊,用于對外宣傳。在校報校刊中,教師就要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撰稿、投稿,以此鍛煉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及思維邏輯能力;再比如學校會成立校園廣播站,定期向學生推送校園新聞或者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緩解學生的身心壓力。基于這一前提,學校也可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廣播員評選大賽,每年選擇出優秀的學生擔任校園廣播站臺的廣播員,以此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校園廣播站臺內,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升高,其所需要負責的工作難度也可以不斷增大。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參與校園新聞的傳播,而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要負責稿件的征集、稿件的編輯。通過這一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豐富其自身的活動體驗。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定期出版黑板報,讓學生自主設計刊頭,安排版面,撰寫內容,以此達到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建設校園文化并不是簡單的工作,其中包含大量的細節,也需要得到學校內各部門和全體教職員工的通力協作和配合支持。在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整合學科教學時,學校方面需要找準正確的支撐點,找準合適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努力提升文化環境質量,培養學生能力,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保證每一步穩扎穩打,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