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林秋芳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一切源于習慣,而習慣卻不是源于自然。幼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師長的正確引導。注重園內園外,加強家校聯系,及時發現、解決幼兒學習與生活中的煩惱,抓住契機,寓教于樂,有助于幼兒在快樂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幼兒的很多習慣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應該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來引導幼兒,使幼兒擁有意識形態。一天,我發現班里有一名幼兒在洗手時,一邊洗一邊玩水,把水弄得到處都是。我留意了一段時間,發現他每次都是最早進去洗手的,卻是最晚出來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導案例,于是我把全班幼兒分成了四組,帶到水池邊,在他們面前關嚴水龍頭。我先向幼兒們講解水的重要性,告訴他們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都嚴重缺水,讓他們真正理解了節約用水的含義。然后我又向孩子們示范了正確洗手和使用水龍頭的方法,并引導孩子說出了許多節約用水的好辦法,還播放了一些缺水地區孩子們是怎么節約用水的紀錄片。與此同時我也不忘孩子們有愛玩水的天性,在活動區設置了玩水區,準備了塑料玩具和大盆,正確地引導他們盡情地玩耍。
在幼兒知道了什么是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就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五大領域的教育知識,用適合的方法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在游戲中學習。孩子最喜歡玩游戲,但是孩子就在游戲中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玩游戲。這時候老師就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玩,孩子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游戲,讓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要有一定的約束力,不能隨心所欲。
2.在常規中學習。一日生活中常規很重要,孩子們不是忘記了就是順序弄錯或者達不到要求。一般我們都是小便、洗手、喝水,但是有的孩子經常先洗手再小便,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用各種正確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記住小便洗手喝水的順序,可以編成兒歌,這樣可讓孩子既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以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
3.在教育中學習。從心理學上分析:愉快的心情能促進大腦皮層的發育,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教師要讓幼兒每天對自己因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感到開心,從而讓幼兒一直保持好心情,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很多幼兒園都在班上設置了“花兒朵朵”的評比欄,對于按時入園、獨立進餐、安靜午睡等表現好的幼兒及時鼓勵并獎勵小貼花。針對個別特殊的幼兒,教師對于他們進步的點滴也給予相應的鼓勵和獎勵。如果批評他懲罰他,他就會越來越不聽話,甚至還故意造反,所以說適當的表揚和鼓勵能使他們不斷進步。針對一些不好的現象,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的活動,這樣不僅能使他們進步,也能培養他們有集體榮譽感;或者在離園回家時,跟家人說一下他今天在幼兒園的表現情況,要多鼓勵他,讓孩子覺得他真的很棒,讓他有一定的成就感。
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光靠幼兒園監督是不夠的,要家園聯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實現家園教育一體化,取得對幼兒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兒園要向家長宣傳有效的教育方法,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和游戲的內容和方法,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比如:家長講座、家長開放日、家訪、家長參觀等等,讓每個家長都重視孩子、重視幼兒園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堅持不懈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在家里和幼兒園的行為達成一致,做到家園共育,共同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從平時抓起,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和教師都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及其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或是活動中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經常鼓勵,多表揚,少懲罰,多采取正強化的手段,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