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楠
(福建省沙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 365050)
隨著養豬產業發展,外界交流增加,各種重大動物疫病相繼傳入,動物疫病防控壓力越來越大,表現為老病沒有根除,新病不斷出現。特別是2018 年8 月非洲豬瘟傳入我國,生物安全水平較低的豬場遭到非洲豬瘟的洗劫,損失巨大;生物安全水平較高的豬場自始至終巋然不動。生豬養殖業主經過此次非洲豬瘟的洗禮,對提升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性記憶深刻,各生豬養殖場慌忙應戰,按相關專家意見倉促提升生物安全設施。但生物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人、車、豬、料等要面面俱到,現將在非洲豬瘟防控過程中對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的幾點體會分述如下。
生豬養殖場的選址是豬場建設的第一道關鍵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環節,關系到能否順利實施生物安全水平設施建設。選擇符合生物安全,遠離居民,水、電、路方便,與交通要道保持一定距離。能自行封閉的地點建設豬場,布局合理,且各功能區區分明顯,能自行封閉獨立成區。整個養殖場建成3 個大封閉環,第一環生產區,第二環整個場區,第三環場外出豬臺以內區域。
(1)豬場選址與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合理利用豬場原有自然地形、地勢和水、電、路等公共資源。采用多點式飼養模式,對場內辦公區、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及無害化處理區進行科學布局,合理朝向和間距,提升生物安全等級。
(2)生產區全封閉,生產區內的配種、懷孕、哺乳、保育、育成、育肥各階段飼養區又能獨立成區,各飼養區既相互聯系又能各自封閉獨立,布局流向從懷孕、哺乳、保育、育成、育肥依次排列,各區人員、工具等各自獨立,互不交叉。
(3)整個養殖場與外界嚴格隔離,養殖場邊界采用磚頭圍墻或建立圍欄,圍墻或圍欄高度應達1.8m,嚴禁動物和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場,養殖場內生活區與生產區嚴格分離,各自封閉。
(4)豬舍全封閉建設,飲水和飼料采取全自動管線全封閉輸送,采用負壓通風和水簾全自動控溫,豬只在適宜舒適環境中生長,生豬與外界隔離,杜絕野鳥和老鼠進入。
(5)養殖場進出大門配置專門的值班人員,24h 保持在崗值守,大門保持鎖閉狀態。車輛進出有與大門同寬的消毒池;人員進出有專門更衣消毒間,配置消毒墊、霧化消毒設備等。無關車輛與人員不得隨意進出養殖場,確實因生產所需進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需得到生活區場長的許可,經查驗近期未到過其他養殖場且經徹底清洗消毒后方可進入,同時做好車輛和人員的詳細記錄,以便追根溯源。
(6)出豬臺外移,離場區3~5km,非養殖場人員不得進出豬臺內側區域,嚴禁外來車輛進出豬臺內側。外來運載生豬車輛與本場專用盤豬車輛處于出豬臺內外兩側,互不接觸且各自行駛道路不交叉。
(1)養殖場根據工作需要選聘適合本職崗位、責任心強、愛崗敬業的飼養員、獸醫技術員及管理人員。設崗定人,職責分工明確,員工相對長期穩定,不能隨意更換和選聘新人員,采用高薪、舒適工作環境留住人員。
(2)養殖場內人員固定,生活區和生產區分工清楚,不得混雜。設立兩個場長,生活區場長,負責生產以外的事情,生產區場長只負責生產有關的事情,嚴禁非生產區人員進入生產區,同時生產區內各功能區人員嚴禁串崗,用穿不同顏色廠服區分不同功能區的員工。
(3)養殖場設置場外辦事人員,負責場外相關事情的處理,以及養殖場與相關業務單位的接洽,場外辦事人員不進入養殖場,聯絡點設置在縣城里,以便相關事情的接洽和處理,所有與養殖場的業務聯系都采用電話、微信、視頻。
(4)養殖場內人員沒有重大事情不得隨意離開養殖場,養殖場內人員休假,采取年休假制,一次性請年假。新入職員工和休完年假返場人員應先到指定賓館休息1 周,采樣檢測陰性者可回養殖場,一律不帶任何行李,且應換上養殖場工作服入場。需進生產區的新員工或休年假回場員工應在場內生活區指定區域生活1 周,再次采樣檢測陰性者方可進入生產區工作。
(5)售豬時出豬臺上人員應使用了解和熟悉的附近村民,采取相應防護后上出豬臺趕豬,且各自負責一段出豬臺內豬只驅趕,完成獨自流程任務后各自回家,不到養殖場。
(1)建立完善各項制度,如人員進出制度、人員消毒制度、車輛消毒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物質進出和消毒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獎懲分明、人人平等、以理服人,采取績效管理。對不休年假、全年沒有違反養殖場制度、年績效分數達90 分者,分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2)統一時間理發。養殖場內人員的理發,采取指定專門理發師傅經過嚴格洗澡、消毒、穿養殖場工作服到養殖場生活區指定地點,定期到養殖場幫助員工理發,員工此次沒有理發則應到下一次理發理師傅到來才能理。
(3)建立購物小超市。養殖場內自行建立小超市,保證員工生活所需的用品供給;所有進入小超市的物品統一有廠里指定人員采購,進入場內小超市前,所有物品都應進行嚴格消毒,方能進入小超市貨架,供場內員工購買,且價格跟采購價相同,或打折略比外面超市便宜,以便員工更加愿意到豬場內小超市采購所需物品。同時自行建立小娛樂場供內部員工業務文化娛樂。
養殖場內根據需要購置各種用途的專用車輛,各類型專用車輛在指定路徑行駛和指定地點泊車,不得交叉。
(1)場內飼料運送車只能在場內凈道內行駛,有條件的場應盡可能采取自動喂料系統由全封閉管道輸送。
(2)場內病畜運送車只能在污道內行駛,且采取全封閉車輛,在運送過程時不得出現滴漏。
(3)盤豬專用車只在售豬時用,行駛路線從場內出豬臺到場外出豬臺內側。
(4)糞污資源化利用沼液槽罐車只能在場外指定地點停靠,行駛線路從沼液池到糞污資源化利用地點。
建立健全疫病診斷和疫情監測體系,防患于未然。到指定有資質的第三方病原學實驗室,加強病豬、可疑豬的檢測,以及新錄用人員和年休假回場人員的檢測。定期開展場內飼料、水樣、物品、環境樣品的檢測。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應自行建設動物病原學實驗室,開展檢測工作,以便縮短檢測時間和擴大檢測數量,關口前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水平和能力。
采用批次化生產技術,合理安排,科學飼養,全進全出,改變原來隨意售豬為指定時間售豬,根據各規模場存欄數量多少,指定一個月一次,或兩個月一次進行生豬售賣,減少售豬次數,每次售賣1~2d 內完成售豬。既節約費用,又減少疫病感染概率。
為了減少進料環節的非洲豬瘟病毒污染,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進大宗原料時從碼頭用大車直運到養殖場指定地點,再用場內專車盤至倉庫,建立儲備倉庫,可儲存兩個月使用的原料,一個月進貨一次,進完貨后進行封閉消毒,這個月使用上個月進的貨,確保原料安全。達不到條件的養殖場應選擇生物安全水平較高的飼料營銷商處進行采購,運輸車輛應全面洗消,選用自家車輛或沒有接觸畜禽的車輛。車輛在進入倉庫前要進行噴霧消毒和經過車輛消毒池。
引種時應對供種場進行資質和豬群健康狀態評估,應到具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檢疫合格、系譜完整、豬群健康,非洲豬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病原學檢測陰性的豬場購豬。按照就近原則進行引種,剛引進的種豬需到指定的隔離舍進行臨床表現隔離觀察和病原學檢測,隔離期結束,引進種豬健康,病原學檢測陰性才能并群使用。
為了減少非洲豬瘟等病毒傳入養殖場,把出豬臺前移至離養殖場3~5km 處,出豬臺長度應達60~70m,分3 段,每段20m 以上,每段都有隔離欄,確保豬只單一走向,不能逆向回頭。且出豬臺內側高于外側,以便污水和消毒水從內側向外側流向,確保出豬臺內側清潔衛生,出豬臺建有集污池且雨、污分離,以便生豬運輸車輛離開后進行徹底消毒,污水和消毒水進入集污池,保證出豬臺的清潔衛生。
消毒是殺滅病原菌最好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車輛、人員、生活和生產物質等方面的消毒滅源,高效切斷病原體的傳播和蔓延,防止傳染病侵入豬體。
(1)車輛進入養殖場有帶頂篷車輛消毒池,用高壓噴淋消毒機器、熏蒸消毒機進行全面徹底消毒,人員進入應經過腳墊消毒、熏蒸消毒、洗浴等方能進入養殖場內。
(2)進入生產區有熏蒸消毒、洗浴、換廠服,各畜舍門口有消毒池或盆。
(3)養殖場內生活區、生產區定期進行消毒滅源,防止病毒進入養殖場。
(4)貨物進入養殖場要在指定區域進行消毒處理,養殖場人員所需的所有生活用品由場里統一購買,消毒處理后分發到所需員工,由員工按購買價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養殖場內嚴禁使用現金。
(5)生產區所需原料、獸藥也都應經過指定區域進行熏蒸、紫外線、臭氧等消毒處理。
(6)無論是場內出豬臺還是場外出豬臺,在當天售豬完成后立即進行全面徹底消毒。
(7)洗消中心,每個縣應建立一個縣級洗消中心,具備對車輛清洗、消毒、烘干和對隨車人員、物品清洗消毒的能力。洗消中心人員24h 值班,車輛隨時到隨時消毒,洗消流程單向流動,洗消前與洗消后車輛不交叉。生豬運輸車輛一定要到縣級洗消中心經過清洗、消毒、烘干等2h 的流程處理,徹底殺滅細菌病毒,憑縣洗消中心開具消毒單據才能到養殖場外出豬臺外側裝運生豬。有條件規模養殖場應派專人到縣級洗消中心指導和查驗監督要到本場運載生豬車輛洗消過程和洗消情況,確保運載生豬車輛全方位洗消,徹底殺滅病原菌。
規模養殖場根據當地疫情實際情況和周邊疫情的壓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最新畜牧業科技成果,如新材料、新機械、新獸藥、新飼養和管理技術等,與時俱進,學習國內外最新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經驗,提高機械化、智能化程度,科學管控,補缺補漏,綜合自然環境和設施設備,時時提升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只有這樣,當重大動物疫病,特別是外來動物疫病爆發流行時才能打贏疫情阻擊戰,達到優質高產,確保穩產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