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生 唐遠江 龍慶河 楊莉 杜春林 吳位珩
(1,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550005;2,貴州宏宇畜牧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550005;3,貴州省天柱縣農業農村局 556600)
貴州草山、草坡資源豐富,肉牛養殖發展速度較快,盡管起步晚、基礎差,但目前已有相當的規模,存欄數已達371.9萬頭。肉牛存欄30~1000 頭的小、中型規模養牛場有3000 余個,成為重要的產業之一。但養殖戶在肉牛引種選育、飼養管理、疫病防控、養殖廢棄物資源利用方面的知識和實踐技能仍有不足。為此,提出貴州肉牛適度規模化養殖主要技術措施。
牛場應建在避風向陽、水源充足、空氣清新、環境清靜、地勢平坦、離村鎮較遠之地,但需考慮電力和交通運輸成本。牛場圈舍和運動場地面不能太光滑,以防牛摔傷,圈舍有通風、保溫、透光設施,利于排污排水、防熱、防潮和防寒。應配備堆肥池、化糞池、牛運動場等基礎設施。生活區與養殖圈舍應有適當距離,與外界隔離并封閉飼養,不能與其他家畜、家禽等動物混養。
新進、育肥及出欄前牛群應加強檢疫。為防止牛病在本場發生,在購買架子牛和飼料時應避開疫區[1]。新進牛群要有詳細的檔案記錄,包括產地、胎次、年齡、免疫預防、發病與用藥情況等。新購買的牛應與其他正在育肥的肉牛分開,并且進行嚴格檢疫,待確定無疫病時才能進入育肥場,引入后隔離觀察一個月。同時按要求和免疫程序進行疫苗接種,根據牛不同生長階段定期免疫接種Ⅱ號炭疽芽孢苗(或無毒炭疽芽孢苗)、牛出敗氫氧化鋁菌苗,口蹄疫O 型滅活苗、魏氏梭菌滅活苗、氣腫疽牛出敗二聯苗。牛出欄時也需檢疫,合格后方能出售。
西門達爾、利木贊等雜交牛生長速度較快、產肉性能好、出肉率高,深受當地養殖戶喜愛;當地黃牛如關嶺牛、水牛有抗病力強、肉質品味佳、養殖成本較低等特點。開展品種改良能使肉牛雜交優勢充分體現。利用政府對生態畜牧業政策扶持,積極開展貴州肉牛繁育基地建設,加快冷凍精液生產。
根據牛不同生長期合理使用配料。養牛飼料需補充蛋白、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可以按要求配合添加反芻飼料和牧草。飼料原料主要有干苜蓿、干黃豆、干黑麥草、青貯、精料(玉米)、食鹽等。解決草料短缺問題,需種植足夠面積的紫花苜蓿、黑麥草、玉米秸稈、皇竹草、甜高粱、燕麥等[2]。為了順利度過寒冷冬季及飼草青黃不接,牛場應建青貯窖,開展青貯料制作工作。
牛舍應用漂白粉乳劑、新鮮石灰乳、石炭酸氫氧化鈉或0.02%殺毒靈(二氯異氰脲酸鈉)定期消毒。可1~2 種消毒劑交替使用,如威毒沙,以提高消毒效果。每2~3d 清除1 次牛糞,每10d 消毒1 次。糞便及時清理并堆積發酵生物熱處理,經添加有益復合微生物菌劑制成有機肥,并在牧草和青綠飼料種植中使用。
寄生蟲病不僅可使牛生長發育受阻,生產性能下降,對牛體造成損傷,還可導致其他病原菌侵入,引起其他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直接或間接引起牛消瘦甚至死亡。因而,需每季度驅蟲一次。或依據查蟲結果定期按說明書驅蟲。常用的驅蟲藥物有吡喹酮、硝氯酚、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抗蠕敏)、阿苯達唑、伊維菌素、地克珠利、三氮脒、磺胺類藥等。螨、蜱、虱等體表寄生蟲用殺螨凈或殺滅靈,每年噴淋2~3 次。為防治寄生蟲耐藥性發生,可采取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聯合用藥或交替用藥。屠宰前一月禁止使用驅蟲藥。
對一些危害牛群健康的傳染病,一旦出現臨床癥狀,應對發病牛群進行對癥治療[3]。根據不同細菌性傳染病及其發病程度可篩選青霉素、鏈霉素、林可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慶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等藥物進行治療,重癥者選擇新型、高效、低毒、無殘留的1~2 種抗生素配合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肌肉注射或靜脈輸液,每天早晚肌注或輸液1 次,連用3d。大群可篩選使用抗生素和中成藥口服治療,每日1 次,連用5d。可配合黃芪多糖、綠原酸或大蒜素等拌料口服治療,也可配合穿心蓮、蒲公英、黃芪、甘草組方中草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