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智中 謝艷霞
(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 231283)
安徽省地處我國中部地區,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橫貫東西,多樣化的地理、生態、氣候,加上廣大勞動者的長期馴養和精心選育,形成豐富多彩的畜禽品種資源。以良種資源為最重要物質基礎,得以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畜牧業大省,肉蛋總產常年排名全國第8 位左右。
全省共有豬、牛、羊、驢、兔、禽、蜂等7 大類44 個品種資源。其中,地方原有畜禽品種29 個、近年自主新培育的品種(配套系)15 個。家禽、豬地方品種分別以11 個、8 個排名全國第7。對現存的8 個地方豬品種,已建立14 個保種場和1 個保護區進行多點保護;對現存的11 個地方家禽品種已建立13 個保種場;9 個地方牛、羊、驢品種已建立11 保種場,1 個蜂品種建立3 個保種場和2 個保護區;建立省級基因庫1個。省級保種場的布局和建設,涵蓋了全省地方畜禽品種,目前保種場運轉正常,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近年來,為做好全省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省級層面在頂層設計、政策創設、資金保障等方面進行了突破。
2007 年,經省編辦批準,省級成立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這是全國第一家專門從事畜禽遺傳資源管理與技術指導的省級機構。同時,設立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建立由安徽省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組。
從2012 年起,省財政設立了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財政專項,每年安排800 萬元用于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同時,累計安排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1550 萬元用于保種場建設。目前已建設了47 個省級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對全省29 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進行保護。
2015 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保護利用促進畜禽種業發展的意見》,是全國較早出臺的省級政府層面專項政策文件。同年,省級又制定了《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暫行辦法》。2016 年,省農委公布了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5、2017 年,先后公布了兩批47 個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2016、2017 年,省委省政府一號文件連續提出要組織實施和推進“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行動”。同時,還組織實施了省級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企業簽訂3 方保種協議試點工作。
近年來,全省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解決保護難題。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省級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深入系統研究畜禽種質特性,編制各品種保護方案,積極開展資源保護科技創新工作。成立淮豬保護和利用協作組,建立了皖西白鵝保護利用研究體系。目前已自主培育國家級新品種配套系7 個,為全省畜牧業發展增添特色競爭優勢。
市場化利用方面,針對土豬肉、土雞等風味獨特的市場需求,利用安慶六白豬、皖南黑豬等地方原有品種和新培育的品種(配套系),先后投資建設了一批標準化示范養殖場,逐年提高批量穩定產能,搶占長三角市場,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產業化開發方面,以開發淮南麻黃雞為主的合肥老鄉雞集團,開設800 多家直營店,成為本地本土快餐第一品牌;皖西白鵝形成了產業集群,涌現出鴻潤集團等國家級龍頭;開發利用地方優質黃羽雞,形成宣城家禽產業集群。
部分保種場對保種工作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重數量輕質量,重雜交輕純繁,“只保不選”,部分保種單位缺乏長期的保種規劃。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多數保種單位基礎設施落后、保種群體規模小。技術力量不足,管理水平低,保種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執行種畜登記、性能測定等工作。部分保種單位保種方案、管理制度、種群系譜、繁殖記錄等檔案材料不完善,有的缺失。
科研工作滯后,對各品種資源特征特性的深入系統研究,優良特性發掘不夠系統、深入,品種資源的遺傳特性未被充分認識和重視,制約了畜禽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目前本地的大多數牛羊品種仍處于較為原始的狀態,沒有結合生產實際培育出遺傳性能穩定、優質高產的新品系。
由于養殖規模小,部分品種沒有形成統一的出欄標準,難以統一加工、統一包裝,形成品牌。由于對品種肉質、風味、藥用、文化等優良特性評估和發掘不深入,部分品種資源優勢沒有很好發揮。由于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尚未形成,資源開發利用企業實力較弱,產業化開發利用步伐慢。
明確省、市縣、保種企業的主體責任,實行分級保護,各負其責。推行“省廳+市縣政府+保種場” 三方協議保種。突出資源保護項目績效管理,對各保種單位進行全程監督管控和綜合考核評價,建立保種單位獎懲和退出機制。全面貫徹落實《畜牧法》《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等政策法規,提高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參與意識,爭取廣泛支持,積極營造有利于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良好社會氛圍。
依托保護場、保護區和基因庫三類主體,分品種制定保護方案,省級層面成立專家組,建立專家管理制度,加強專家對保種場(區、庫)一對一、點對點的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切實提高保種效果。逐步建立各級財政穩定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資源保護利用,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引導各地開展資源保護保險試點,改善資源保護條件,提高保護能力。
建立以活體保種為基礎,逐步擴大核心種群數量,結合生物保種技術,形成以保種場、保護區、活體基因庫與遺傳物質基因庫為框架的多元保種體系。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建立“五個一” 保種模式,即“一個地方品種、一個主導場家、一個首席專家、一支技術團隊、一套保種方案”,并將首席專家和技術團隊的工作經費列入保種經費支出。建設全省畜禽遺傳資源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實時監測各級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的保種狀況,及時有效預警資源瀕危風險。
建立遺傳物質交流機制,加強同一品種不同種群間遺傳物質交流,豐富種群基因型及家系數量,最大程度的減少種群內近交,提高保種群質量。建立和加強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的遺傳物質保存利用功能,定期開展冷凍精液、胚胎的交換利用,進一步提高全省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的數量與質量。
實施《安徽省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計劃(2019~2022 年)》。依托安徽省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與生物育種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建好部級區域性重點基因庫,深入開展畜禽種質特性的系統研究。組建資源科研聯盟和技術專家團隊,針對資源領域技術進行攻關,加強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利用地方資源特性,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市場化、產業化開發、品牌化,實行優質優價。加大宣傳推薦,打造徽菜品牌,不斷提高優質地方品種豬肉和禽肉占周邊大中城市肉類消費市場的比重。
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對于夯實種業基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必須突出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基礎性、公益性戰略定位,強化以保為先,以用促保,保用結合,積極構建保護利用良性互動機制,保護和利用好畜禽遺傳資源,為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