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一 韓佳 劉洋 沈洋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47)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國家對農產品的投入也更多,馬鈴薯作為我國的第4大糧食作物,在總產量上已經位于全球領先地位。但根據FAO統計顯示,從種植面積來說,我國馬鈴薯的平均產量卻只位于全球第46位,這也看出,我國馬鈴薯種植雖產量很大,但是生產效率仍有提高空間。《“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指出,強化產業扶貧的重要性,并制定出3000萬人口通過產業扶貧這一方式擺脫貧困[1]。有學者從馬鈴薯產業扶貧角度著手,提出馬鈴薯產業扶貧是一條可行并且有效的精準扶貧路徑,因此提高馬鈴薯的全要素生產效率無疑對我國精準扶貧以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現實意義[2]。
當前對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量主要有隨機前沿分析和非參數的確定性前沿分析,由于隨機前沿分析對于參數的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如果參數設置不合理將導致結果不理想;而非參數的數據包絡分析,把觀察值到前沿面的偏差都當作無效率的結果,完全忽略了測度的誤差。與隨機前沿分析方法相比,DEA最大的優點,是其僅通過線性規劃方法,而不需要任何具體的函數形式或分布假設來得到前沿函數。所以本文將通過Malmquist指數法來測量我國馬鈴薯全要素生產率。
引入基于投入產出導向的生產距離函數:
式中,x為投入變量,y為產出變量,δ為定向輸出效率變量。
在時期t和時期t+1的Malmquist指數可以表示為:
Mt(xt,yt,xt+1,yt+1)=dt(xt+1,yt+1)/dt(xt,yt)
Mt+1(xt,yt,xt+1,yt+1)=dt+1(xt+1,yt+1)/dt+1(xt,yt)
對兩式所測算的值取幾何平均數便得到獨立決策單元t時期到t+1時期的Malmquist指數:
在此基礎上,所測算的Malmquist指數還能進行深入拆解為技術進步指數(tech)和技術效率指數(effch):
Mt,t+1=tech(xt,yt,xt+1,yt+1)×effch(xt,yt,xt+1,yt+1)
式中,各項測算出來的指數值的參考標準為1,若測算的指數值>1,表示生產情況得到改善,生產效率提高;若測算的指數值<1,則表示生產情況惡化。
本文數據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根據農業農村部《馬鈴薯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將全國馬鈴薯生產區劃分為6部分:東北一季區、華北一季區、西北一季區、西南一二季混作區、中原二季區和南方二季區。由于山東省資料缺失嚴重,將其剔除,劃分參照表1。

表1 馬鈴薯產區劃分
全要素生產率的評價需要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根據對以往文獻的整理再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在變量的選取中,考慮到農作物種植的條件以及各省市種植面積的差異性,現在將每667m2的產量設置為產出變量,單位面積的產量表示出投入要素的產出水平,產量為一個純量,價格變動因素對其變動影響較小。投入變量選取種子費、化肥費、機械總動力、勞動力投入以及農藥費來進行表征。通過DEAP2.1軟件進行測量,得出表2結果。

表2 馬鈴薯主產區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情況
從表2的結果可以得出,我國馬鈴薯全要素生產率每年以5.1%速度增加,其中主要是因為技術進步變化只是指數的提高帶動著馬鈴薯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上升。雖然考察期內其它指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下降的量不足以抵消技術進步指數提高。反映出我國目前雖然提升了對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的重視,但是農業資源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資源浪費的現象。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我國馬鈴薯生產效率總體上呈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但是年際波動較大。如,在2016—2017年生產率增加了89.5%,這期間技術進步作出了主要貢獻,但是在2013—2014年生產效率降低30.3%。這個期間主要是技術進步指數的下降使得生產效率下降,這就反映出我國馬鈴薯生產效率的技術不能可持續發展,其原因可能是農業技術創新的適應性、間歇性以及滯后性有關。這就為我國馬鈴薯后續發展做出參考。雖然農業技術比以往得到巨大發展,但是農業資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是今后需要更加關注的地方,特別是近幾年技術效率越來越成為阻礙馬鈴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因素,需要通過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土地流轉等方法,充分利用資源,使得要素的投入增加能夠帶來規模報酬;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農業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體制,通過體制完善來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通過制度創新來保障技術創新的活力,通過財政投入等方式引導技術創新的方向。

表3分區域的全要素生產率
從表3可以得出,在5大區域中,東北一季區以平均每年增加10.7%的速度位于5大區域之首;其次是西北一季區,每年以7.8%的速度增加;最后則為西南一二混作區,平均每年降低2.1%,主要是重慶地區的生產率下降拉低了整個區域的發展,而重慶主要由于技術進步指數下降導致其生產率下降,這可能與重慶地區地形單元主要以山地為主,難以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整個區域雖然技術進步指數提高,但是不足以彌補其它指數下降帶來的影響。在所觀察的15個決策單元中,只有陜西、山西、重慶3個地區生產效率呈現下降趨勢,這3個地區可以向鄰近省市等自然環境相似的地區學習生產經驗。15個決策單元中,內蒙古、新疆、遼寧、黑龍江、甘肅等地區的生產效率位于前列。內蒙古地區屬于種植面積特別大從而機械化水平大,農業科技的投入決定了其生產效率高;新疆地區和黑龍江等東北地區雖然種植面積小,但是其具有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氣候,使得其生產效率比較優勢突出;甘肅地區的種植面積也大,但是其大部分地區屬于山地地形,很多地方不適宜機械作業[3];西北山地地區的小農戶馬鈴薯生產率技術效率較低,增長空間大,而中等規模農戶生產效率的技術效率則高[4];甘肅山地地區馬鈴薯生產效率的適度規模化可以被重慶等地區借鑒。
本文采用了DEA-Malmquist指數對全國15個省市的馬鈴薯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測度,得出以下結論,全國馬鈴薯全要素生產率呈現非線性的增加,年份間的波動較大,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其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仍然有改進空間,反向影響著生產率的提高。地區之間差異較大,西南一二季混作區每年負增長,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西北作區由于其氣候原因,生產效率較高,東北一季作區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全要素生產率居首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個復雜的工程,涉及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應用、人力資本的培育等。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議:加大馬鈴薯良種推廣補貼的力度,種子直接涉及到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現階段由于種子的研發、推廣等所需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且對資金的需求也特別大,優良品種的推廣較為緩慢,財政支農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作用,應注意財政的力量;在穩步推進城鎮化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和完善土地流轉與承包政策,為馬鈴薯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做好準備;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發展;不斷學習新思想新觀念,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產業技術效率和綜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