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朝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急診科 鄭州450048)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閉塞,造成冠脈供血不足,進而導致心肌功能障礙或器質性病變。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展至后期的最終階段,冠心病是其主要病因之一[1]。冠心病患者在合并慢性心衰后,在各種危險因素下極易加重病情,疾病呈持續性進展,若未及時處理,極易導致患者死亡[2]。強心、利尿、擴血管是常規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基礎方法,但僅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缺乏理想效果[3]。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屬“心悸、胸痹”范疇,心陽虛損是心力衰竭的始動因素,故治療宜益氣溫陽、扶正固表。本研究對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參附注射液治療,旨在為臨床治療的選擇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100例。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72 歲,平均(59.81±6.75)歲;心功能NYHA 分級:Ⅱ級31例,Ⅲ級19例;冠心病病程5~17年,平均(11.54±1.62)年。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5~72 歲,平均(60.13±6.74)歲;心功能NYHA 分級:Ⅱ級35例,Ⅲ級15例;冠心病病程5~18年,平均(12.05±1.65)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及影像學技術等綜合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與《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4]中慢性心衰標準相符;(2)心功能NHYA 分級Ⅱ~Ⅲ級;(3)無相關藥物過敏史;(4)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認知功能異常者;(3)合并非冠心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4)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及急性心肌梗死者;(5)存在惡性腫瘤病史者。剔除標準:研究期間主動退出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及時治療基礎病癥,進行強心、利尿、抗感染、擴血管等基礎對癥治療,糾正酸堿紊亂,控制血壓。對照組選用洋地黃類制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等藥物,去除誘發因素。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參附注射液治療,即參附注射液(國藥準字Z51020664)6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 次/d。兩組連續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心功能指標,采用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心臟指數(CI)以及心排血量(CO);(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血清炎癥介質指標,即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10 min,3000 r/min,檢測患者C 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運動耐力,采用6 min步行距離(6MWD)測定,即在平地上行走,記錄其距離。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CI、CO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F、CI、CO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CO(L/min)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LVEF(%)治療前 治療后CI[L/(min·m2)]治療前 治療后5050 tP 42.89±5.4143.18±5.450.2670.39556.85±4.6351.01±4.756.215<0.0013.09±0.313.11±0.330.3120.3785.34±0.484.75±0.456.341<0.0011.89±0.251.90±0.280.1880.4253.61±0.382.81±0.3411.094<0.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指標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CRP、PCT、TNF-α 等炎癥介質指標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PCT、TNF-α 表達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指標水平比較(±s)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PCT(ng/ml)治療前 治療后5050 tP 9.12±2.499.09±2.450.0610.4763.15±0.684.97±1.249.100<0.00139.78±5.6840.62±5.720.7370.23113.54±2.8526.71±3.3625.167<0.0016.05±0.945.99±0.950.3170.3762.12±0.483.72±0.6713.727<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耐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6MW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6MWD 較治療前增加,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耐力比較(m,±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耐力比較(m,±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05018.77012.033<0.001<0.001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216.95±38.54221.78±39.720.6170.269367.21±41.46318.79±40.895.880<0.001
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出現劇烈的心前區疼痛,隨著病情進展,甚至會誘發猝死性心臟病或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常規西醫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衰,因病情復雜且常伴有多種基礎病癥,臨床治療缺乏特異性,僅能控制病情,但對疾病進展、心功能恢復效果欠佳。參附注射液是一種純中藥制劑,主要是從紅參、黑附子中提取中藥活性成分,其人參皂甙、烏頭堿成分起到溫陽益氣、溫通心陽的作用,方中人參可大補元氣、益氣補虛;附子有回陽救逆、溫陽益氣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參附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人參總皂甙能夠擴張機體冠狀動脈,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外周血管阻力,減輕心肌細胞鈣含量,加強心肌細胞的修復;同時能提高心肌細胞β 受體的興奮性,保留心肌細胞的正性肌力,減少線粒體的損傷,保護心肌細胞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LVEF、CI、CO、6MWD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何艷麗[7]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LVEF(55.23±4.18)%高于對照組的(51.31±3.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提示參附注射液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衰具有顯著效果,能夠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改善運動耐力。原因在于參附注射液具有溫陽益氣、溫通心陽作用,可促進心肌收縮及心排血量,增強心肌細胞的搏動率,恢復心血管功能,預防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損傷。
細胞炎癥反應是冠心病慢性心衰發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胞炎性水平與慢性心衰嚴重程度呈正比。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CRP、PCT、TNF-α 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參附注射液能夠降低機體炎癥介質水平,抑制炎癥反應,對患者病情恢復起到積極促進意義。綜上所述,參附注射液治療冠心病慢性心衰獲得理想效果,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機體炎癥介質表達,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