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謝河秋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疼痛科 駐馬店463000)
帶狀皰疹是一種常見皮膚科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且由于VZV 具有親神經性,常會引起患者神經痛[1]。同時,該病好發于成人及春秋季節,且治療后容易二次復發,嚴重影響患者預后[2]。目前,臨床上治療藥物較多,但療效達不到最佳。因此,本研究選取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采用加巴噴丁輔助更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7~76 歲,平均(55.14±5.21)歲;病程1~2年,平均(1.73±0.11)年。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5~79 歲,平均(56.36±5.77)歲;病程1~3年,平均(1.81±0.3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更昔洛韋注射液+甲鈷胺片治療,更昔洛韋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1114)100 mg 加入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30 min,1 次/d;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41229)0.5 mg,口服,3次/d。連續治療2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巴噴丁膠囊(國藥準字H20050271)治療,第1 天晚上口服1 粒,第2 天中午、晚上各服1 粒,第3 天及以后,1粒/次,3 次/d。可根據患者疼痛程度調整藥量,最大可達1800 mg/d。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分,在一條10 cm 長橫線的兩端分別標記出0 分、10 分,代表無痛和劇烈疼痛,患者根據感受自身疼痛來自行標記出疼痛的范圍值。(2)睡眠質量評分:在治療前和治療2 周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內容進行評定,總分0~21 分,分數越低,睡眠質量越高。(3)白細胞介素-6(IL-6):在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2 ml,經離心后提取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IL-6 水平。(4)免疫細胞水平:用流式細胞儀對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進行測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兩組疼痛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05012.63020.2880.0000.000 tP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t P 7.45±1.657.31±1.680.4200.6754.11±0.882.22±0.5712.746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兩組PSQI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05025.50327.7470.0000.000 tP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t P 11.73±1.4311.32±1.870.1130.9114.15±1.082.57±1.1315.594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兩組血清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 水平比較(p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 水平比較(pg/L,±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0509.73914.7050.0000.000 tP治療前 治療2 周后 t P 175.86±13.36176.58±13.510.2680.789150.78±8.86130.42±8.475.977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CD3+、CD4+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CD3+、CD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后,兩組血清CD3+、CD4+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D3+、CD4+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D3+、CD4+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CD3+ CD4+治療前 對照組觀察組tP治療2 周后 對照組觀察組50505050 tP 57.21±2.0557.46±1.870.6370.52661.42±1.53*>66.83±1.75*>16.4570.00029.78±1.4330.05±1.270.9980.32132.31±1.92*>38.54±1.86*>16.4790.000
帶狀皰疹神經痛是由帶狀皰疹引發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當受損程度越重,患者疼痛感就越強烈[4]。目前,臨床上常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NSAIDs)、三環類抗抑郁藥、抗癲癇藥、阿片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治療,但在不同藥物方案選擇方面仍存在爭議,且藥物的療效、安全性還需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果表示,治療2 周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較對照組低;觀察組血清IL-6 水平較對照組低,PSQI 評分較對照組低,說明加巴噴丁輔助更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可降低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疼痛程度和IL-6 水平,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更昔洛韋為抗病毒藥物,能夠抵抗單純皰疹病毒-1(HSV-1)、EB病毒(EBV)、VZV 等的活性[5]。同時,作為合成鳥嘌呤同系物中的一種,對三磷酸脫氧鳥甙與DNA 聚合酶結合有抑制作用,通過結合病毒DNA,抑制DNA 合成,從而消除病毒。炎癥介質IL-6 的升高能夠使神經元興奮受到刺激,導致患者結痂后出現延續性疼痛,而更昔洛韋可以改善炎癥介質IL-6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疼痛感。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輔酶,能夠改善外周末梢的神經代謝功能,修復被VZV 所損傷的神經,緩解患者疼痛。以上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易產生多種不良反應,且更昔洛韋用藥劑量難以控制,達不到理想療效。而加巴噴丁屬于一種新型抗驚厥藥物,能夠提高體內γ- 氨基丁酸(GABA)合成量,并阻止其快速降解,對GABA 穿入通道、脊髓后角神經元突觸鈣通道起抑制作用。同時,加巴噴丁可作用于中樞系統,發揮鎮靜作用,且可抑制中樞及外周神經異常放電,緩解患者疼痛。此外,對神經系統細胞、細胞膜運轉也產生影響,抑制因高鈣電引發的神經痛,進一步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睡眠質量[6]。
本研究結果表示,治療2 周后,觀察組血清CD3+、CD4+水平均較對照組高,說明采取加巴噴丁輔助更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可改善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免疫功能。分析原因為,疼痛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加巴噴丁通過緩解患者疼痛,可以減少對免疫系統的刺激,同時阻礙機體釋放β-內啡肽,影響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刺激破壞T 淋巴細胞亞群的比例,導致血清CD3+、CD4+水平升高,從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綜上所述,加巴噴丁輔助更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可降低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疼痛程度,調節炎癥介質水平,提高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