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
(江西省宜黃縣中醫醫院內科 宜黃3444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胃病,主要表現為乏力懶言、食欲不振、呃逆、噯氣、胃脹、胃痛等,臨床對于該疾病的發生機制尚未得到統一結論,大多學者認為其與免疫因素、膽汁反流及Hp感染存在一定關系。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常規治療多采用西藥,有研究報道指出[1],使用西藥治療可出現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且治療效果有限。近年來,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給予中醫中藥治療逐漸取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選取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旨在探討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86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6~65 歲,平均(47.28±2.38)歲;病程6~20 個月,平均(12.93±2.88)個月。研究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6~66歲,平均(47.39±2.42)歲;病程8~22 個月,平均(13.43±3.2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經14C尿素呼氣試驗、病理組織學、胃鏡檢查確診。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者;惡性腫瘤患者;未按規定服藥或中斷治療無法對藥物療效進行判定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標準四聯療法:克拉霉素分散片(國藥準字H19990376)0.5 g/次、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5335)20 mg/次、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13023964)1 g/次,上述三種藥物均2次/d;膠體果膠鉍膠囊(國藥準字H20059181),2粒/次,4 次/d。研究組患者給予加味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藥方組成:15 g 大棗,30 g 菝葜,30 g 白花蛇舌草,30 g 薏苡仁,6 g 炙甘草,6 g 干姜,10 g 黨參,10 g 黃芩,6 g 黃連,15 g 制半夏。食欲不振者加12 g焦谷芽,12 g 焦六曲,12 g 焦山楂;噯氣呃逆者加30 g 赭石,6 g 竹茹,12 g 旋覆花;胃脹者加12 g 八月札,12 g 枳殼,20 g 川佛手;胃痛者加12 g 香附,20 g延胡索。藥汁煎煮至400 ml 左右,每日1 劑,分早晚兩次口服。兩組均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臨床療效、Hp 根除率。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惡心、腹脹、噯氣、早飽,采用積分法對其嚴重程度進行評定,0 分表示癥狀消失,3 分癥狀最為嚴重。臨床療效主要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胃黏膜病變消失或積分減級2 級以上,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及實腺體萎縮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恢復正常或積分減級2 級以上視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緩解,胃黏膜病變積分減級1 級以上,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及實腺體萎縮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積分減級1 級以上視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視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惡心、腹脹、噯氣、早飽等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惡心、腹脹、噯氣、早飽等各臨床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癥狀 n惡心腹脹噯氣早飽治療前對照組 研究組 t P治療后對照組 研究組 t P 434343432.53±0.422.57±0.522.34±0.462.21±0.392.58±2.572.59±0.542.36±0.512.24±0.410.1260.1750.1910.348>0.05>0.05>0.05>0.051.43±0.351.46±0.431.20±0.371.11±0.370.57±0.270.72±0.310.46±0.210.53±0.2212.7579.15411.4068.835<0.05<0.05<0.05<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及Hp 根除率比較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8.37%、Hp 根除率為95.35%,均優于對照組的69.77%、67.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及Hp 根除率比較[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當今社會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病癥主要為胃黏膜萎縮變薄、腺體減少等,嚴重時甚至出現腸化生、異型增生等病理變化。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治療難度大、病程長、病情反復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研究報道指出[2],家族遺傳、Hp 感染、高齡、吸煙、酗酒等是引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其中Hp 感染最為典型,Hp 感染會導致胃黏膜腺體遭到破壞,進而引發胃潰瘍及胃癌。學者楊柳[3]指出,根除Hp 是治療Hp 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關鍵。臨床傳統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采用西醫療法,但西藥多引起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近年來中醫療法逐漸興起,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中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反酸、痞滿、胃脘痛”等范疇,多因久病胃絡瘀阻、脾胃虛弱、邪實正虛、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導致。患者所伴噯氣、反酸、胃痛、胃脹、痞滿、胃脘等癥狀為標實本虛,標實為痰凝、食積、血瘀、氣滯等,本虛為脾胃氣血虧虛[4]。本研究依據Hp 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給予加味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兩組惡心、腹脹、噯氣、早飽等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與根除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史業騫、郭志剛等研究結果基本相符[5~6]。表明給予Hp 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惡心、腹脹、噯氣、早飽等臨床癥狀,有效根除Hp,臨床療效顯著。分析原因在于半夏瀉心湯祛實補虛、平調寒熱、辛開苦降之功效,方中大棗、炙甘草具有扶正氣,復脾胃之功效;黃連、黃芩之苦和干姜、半夏可對脾胃氣機之上升降進行調節;菝葜、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具有解毒消積、祛濕通絡的作用,對Hp 感染與腫瘤形成具有抵抗作用,可有效防止其發展為胃癌[7]。對于食欲不振者加焦谷芽、焦六曲、焦山楂以化積消食;噯氣呃逆者加用赭石、竹茹、旋覆花以止呃降逆;胃脹者加八月札、枳殼、川佛手消脹行氣;胃脘者加用香附、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8]。諸藥合用,可使脾胃升降得以恢復,胃腹脈絡氣血得以調和,從而使其局部微生態得到改善,并對胃黏膜損傷進行修復,使黏膜腺體病變得到逆轉,從而防止其發展為癌前病變。綜上所述,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Hp 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使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