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孔暉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醫院肛腸科 福州350007)
慢性便秘癥狀表現為排便困難、排便次數少、便后不盡等,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1]。慢性便秘的發病原因復雜,但老年群體由于胃腸蠕動差、消化液分泌減少等因素影響導致發病率更高。西醫在治療慢性便秘時,予以容積性瀉藥、刺激性瀉藥等藥物治療,可迅速改善患者排便困難等癥狀,但效果不持久,且停藥后易復發,使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性[2],因此臨床需要一種療效持久的治療慢性便秘的藥物或方法。本研究以中醫治療慢性便秘為思路,采用益腸通秘湯聯合中藥熱奄包的治療方案對36例患者進行治療,并與同期36例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72例慢性便秘患者,以抽簽法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60~82 歲;平均(70.30±4.95)歲;病程6 個月~12年,平均(5.95±2.12)年。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60~85 歲;平均(70.45±4.98)歲;病程6 個月~14年,平均(6.15±2.2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關于慢性便秘的診斷標準[3];(2)符合中醫關于脾腎陽虛型慢性便秘的診斷標準[4];(3)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4)治療依從性較好,能配合相關治療;(5)年齡≥60 歲。排除標準:(1)合并肛門、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者;(2)對研究中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3)腸易激綜合征者。
1.3 治療方法 囑咐患者多食用易消化、富含纖維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作息,適度運動。
1.3.1 對照組 予以乳果糖口服溶液(注冊證號H20171057)治療,15 ml/次,早餐前空腹口服,持續用藥14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益腸通秘湯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益腸通秘湯組方:生白術20 g、黃芪10 g、麻仁15 g、肉蓯蓉15 g、當歸10 g、升麻10 g、牛膝10 g、制首烏10 g、枳實10 g、肉桂5 g。氣虛甚重者黃芪用量增加至20 g,并增加太子參15 g;腹實甚重者加厚樸15 g;腹脹、納差者加陳皮10 g、焦三仙10 g。加水0.5 L,煎煮后取汁100 ml,再加水300ml,煎煮后取汁100 ml,將兩次藥汁混合后分成早晚兩次服用,1 劑/d,持續治療14 d。中藥熱奄包制作方法:將肉桂300 g、干姜300 g、肉豆蔻300 g、吳茱萸500 g 裝入紗布袋中,浸濕后放置于微波爐加熱2 min,取出后待溫度下降至50℃后,以單層毛巾裹好熱敷15 min,1 次/d,熱敷14 d。
1.4 觀察指標 (1)評價慢性便秘主癥變化情況,包括排便困難、肛門梗阻、便后不盡、腹痛腹脹。以中醫癥候積分進行評價,按照無、輕、中、重4 級評分標準評價,分值分別為0、2、4、6 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5]。(2)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及臨床經驗制定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排便次數正常、腹痛腹脹消失、便后不盡消失及其他癥狀消失;有效:患者排便次數基本正常、腹痛腹脹基本消失、便后不盡改善,其他癥狀也得到顯著改善;無效:患者相關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記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腹瀉、皮疹、肝腎功能損傷等藥物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中醫癥候積分以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檢驗,療效評價、藥物不良反應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腹痛腹脹、排便困難、肛門梗阻、便后不盡等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項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便后不盡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腹痛腹脹治療前 治療后排便困難治療前 治療后肛門梗阻治療前 治療后3636 tP 4.56±0.954.47±0.900.4130.6811.20±0.311.95±0.458.2350.0004.26±0.964.31±0.990.2180.8281.05±0.281.89±0.3910.4980.0003.69±0.863.62±0.880.3410.7340.74±0.161.28±0.2810.0470.0003.41±0.763.50±0.750.5060.6150.68±0.141.12±0.239.8050.000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4/36),與對照組的8.33%(3/3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老年群體發生慢性便秘與多種因素相關,如基礎性疾病(糖尿病、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可引起慢性便秘,同時藥物性因素(阿片類、抗精神類藥物、抗酸劑等)也可誘發慢性便秘,但主要原因與年齡增長導致的胃腸蠕動減少、胃腸道動力下降及飲食因素相關[7]。目前西醫在治療老年慢性便秘時以對癥治療為主,采用瀉藥輔助患者排便,雖能直接刺激患者排便,但療效不持久,容易形成藥物依賴。本研究為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采用中醫治療慢性便秘的方法進行治療。
中醫認為,慢性便秘屬“大便難、便秘、后不利”等范疇,其病機為陽虛致氣血衰退,繼而造成腸道蠕動變緩,造成食積于腹部,致腹痛腹脹,且陽虛還可致腸道失溫煦,致排便困難、無力[8],治療需以補腎壯陽、潤腸通便、健脾益氣為基礎。本研究選擇益腸通秘湯、中藥熱奄包治療。益腸通秘湯中生白術、黃芪有補氣固表、健脾益氣的功效;麻仁可刺激胃腸蠕動、潤腸通便的功效;肉蓯蓉有潤燥、潤腸、補腎的功效;當歸有補氣益血、滑腸通便的功效;升麻有清熱解毒、防止直腸脫垂的功效;牛膝有補肝腎、補氣血的功效;制首烏強筋骨、益精血;枳實通大便、逐宿食;肉桂暖脾胃、潤腸道的功效。諸藥合奏補脾益腎、潤腸通便的功效。而中藥熱奄包由肉桂、干姜、肉豆蔻、吳茱萸制作,有溫經散寒、改善腹脹腹痛、刺激胃腸蠕動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增加益腸通秘湯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可改善患者慢性便秘的主要癥狀,獲得更理想的療效,并且益腸通秘湯聯合中藥熱奄包在使用中未見明顯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廣。[1]張肖楠,林愛珍.益腸通秘湯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功能性便秘[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9,25(4):6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