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軍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鄭州450053)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為一種臨床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青少年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學習壓力不斷增加等,導致AIS 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目前,臨床尚未明確AIS 發病原因,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脊柱側凸,可引起腰背疼痛、外觀畸形等,嚴重者甚至伴有心肺功能障礙,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影響[1]。以往臨床多采用常規運動康復干預AIS 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臨床癥狀,但在改善脊柱功能方面效果欠佳。近年來,有研究指出,重力肌群鍛煉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對改善脊柱穩定性具有積極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收集80例AIS 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重力肌群鍛煉對AIS 患者脊柱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AIS 患者臨床資料,將采用運動康復干預的39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采用運動康復聯合重力肌群鍛煉的41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11~17 歲,平均年齡(14.52±2.01)歲;病程4 個月~3年,平均病程(1.74±0.45)年;側彎類型:胸腰雙彎型18例,胸彎型11例,腰彎型10例;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6~22 kg/m2,平均BMI(18.95±1.02)kg/m2。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10~16 歲,平均年齡(14.19±2.11)歲;病程5 個月~3年,平均病程(1.72±0.46)年;側彎類型:胸腰雙彎型18例,胸彎型12例,腰彎型11例;BMI 16~22 kg/m2,平均BMI(18.99±1.05)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根據X 線片檢查、體格檢查及臨床表現確診;均伴有腰背疼痛;10°≤Cobb 角≤20°;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因其他原因引起腰背疼痛者;合并腰椎間盤突出癥者;中途退出者;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者;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運動康復干預。(1)脊柱牽伸: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鍛煉、頸肌阻抗、正常坐姿及站姿訓練;(2)呼吸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呼氣末引導凸側用力呼氣,凹側用力吸氣;(3)康復體操:主要為幫助患者矯正骨盆位置,矯正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連續干預8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重力肌群鍛煉干預。(1)坐位:進行髖關節外旋、伸展運動,每個動作均維持15 s;(2)仰臥位:“拱橋”鍛煉、骨盆肌肉收縮鍛煉,均重復10 次;(3)站立位:進行腰椎旋轉、腰椎側屈、腰椎屈伸鍛煉,每個動作均維持15 s;進行腓腸肌與腘繩肌伸展、深呼吸鍛煉,每個動作均維持15 s;股四頭肌與腰大肌伸展,前者訓練10 次,后者訓練8 次;(4)脊柱后部重力肌群訓練:患者背部靠著墻面,身體向前傾,雙臂展開呈“飛燕式”進行拉伸,15~20 min/次;(5)脊柱前部重力肌群訓練:患者呈仰臥位,平躺在床上,手臂自然伸直,指導患者進行伸展動作鍛煉,時間約為15~20 min。以上鍛煉均2 次/d,連續干預8 周。
1.4 評價指標 (1)脊柱功能: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分別使用Nash-Moe 法測量椎體旋轉角,使用Scoliomter 法測量軀干旋轉角,同時記錄最大Cobb角。(2)腰背部疼痛感:干預前及干預8 周后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分進行評估,總分為1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脊柱功能對比 干預前,兩組椎體旋轉角度、軀干旋轉角、最大Cobb 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 周后,兩組椎體旋轉角度、軀干旋轉角、最大Cobb 角均較干預前減小,且觀察組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脊柱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脊柱功能對比(°,±s)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椎體旋轉角度 軀干旋轉角 最大Cobb 角干預前 觀察組對照組4139 tP干預后 觀察組對照組4139 tP 1.63±0.471.66±0.420.3010.7651.10±0.29*>1.26±0.26*>2.5940.0115.64±1.095.61±1.120.1210.9044.02±0.65*>4.52±0.78*>3.1200.003275.37±60.84269.95±62.340.4170.678462.19±87.48308.42±68.549.2820.000
2.2 兩組VAS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 周后,兩組VAS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13925.90216.5330.0000.000 tP干預前 干預后 t P 7.12±1.027.03±1.100.3800.7052.56±0.423.58±0.747.5300.000
AIS 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脊柱畸形,若未及時進行干預,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加重脊柱彎曲程度,導致胸廓形態發生改變、脊柱嚴重側凸,進而引起腰背疼痛,不僅會對青少年生理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還會使其產生自卑心理,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腰背疼痛為AIS 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是患者到醫院就診的重要原因,分析疼痛原因可能為,脊柱形態發生改變后,降低了脊椎附近肌肉組織協調能力與神經肌肉控制能力,進而引起腰背疼痛。因此,尋找有效的干預方法改善AIS 患者脊柱功能,減輕腰背疼痛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
以往,運動康復為干預AIS 的常用方式,可通過運動對肢體、骨盆等部位肌肉組織進行控制,主要目的為維持其穩定性,進而促進肌肉力量產生,以改善脊柱功能,但臨床干預效果并不明顯。重力肌群鍛煉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干預方式,以重力肌群耐力訓練、重力肌群短縮訓練為基礎,有助于阻止疼痛感-短縮-疼痛惡性循環,同時能夠改善脊柱功能。韓超等[4]研究結果顯示,AIS 伴腰背痛患者應用重力肌群鍛煉與運動康復聯合干預后,脊柱功能得到顯著改善,腰背痛顯著減輕。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8周后,兩組患者椎體旋轉角度、軀干旋轉角、最大Cobb 角均較干預前小,且觀察組更小,兩組患者VAS 評分均較干預前低,且觀察組更低,表明重力肌群鍛煉可有效提高AIS 患者脊柱功能,減輕腰背疼痛。分析其原因在于,重力肌群由多個肌肉組成,為脊柱平衡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維持人體正常形態為其主要作用,因此,對重力肌群進行針對性鍛煉,不僅有助于維持脊柱平衡,還可幫助已經彎曲的脊柱恢復正常形態,從而提高脊柱功能。同時隨著脊柱功能逐漸恢復正常,腰背疼痛也會隨之減輕,甚至消失,進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5]。綜上所述,重力肌群鍛煉應用于AIS 患者中不僅能夠改善脊柱功能,還可減輕腰背疼痛,對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