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乳腺科 新鄉453000)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生命安全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呈逐年增加、日趨年輕化趨勢。手術切除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其中改良根治術為標準術式。但由于該術式創傷大,加之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改良根治術會影響乳房外觀,給患者生理、心理帶來較大的影響[1]。隨著乳腺癌手術的發展,保乳手術的臨床優勢得以凸顯,并成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選,受到患者及醫師的青睞[2]。本研究就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保乳組和改良組,各45例。保乳組年齡35~64 歲,平均(48.72±6.36)歲;左側25例,右側20例;TNM 分期Ⅰ期28例,Ⅱa 期17例;腫瘤直徑0.80~2.85 cm,平均(1.72±0.28)cm。改良組年齡35~65 歲,平均(49.15±6.40)歲;左側28例,右側17例;TNM 分期Ⅰ期30例,Ⅱa 期15例;腫瘤直徑0.80~2.90 cm,平均(1.75±0.25)cm。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為單發腫瘤,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7年版)》[3]中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標準;(2)患者胸肌、皮膚無受累,乳頭無溢液,腋窩淋巴結無轉移、腫大;(3)具備手術指征;(4)臨床檢查、治療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患側乳腺接受過放化療治療;(2)合并其他活動性結締組織疾??;(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臨床資料欠缺者。因本研究屬回顧性研究,無須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保乳組行保乳手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全身麻醉,依據腫瘤位置作放射狀切口或沿乳暈切口,距離腫瘤3 cm 以上的腺體組織切除后,根據腫瘤實際情況切除乳腺段,或切除乳腺葉;可疑切緣檢測陽性,逐漸擴大切緣至陰性。腋下淋巴結清掃至背闊肌,術后負壓引流,縫合皮膚后加壓包扎。改良組行改良根治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全身麻醉,根據腫瘤位置,距離腫瘤邊緣3 cm 以上位置作橫梭形切口或縱梭形切口。切開皮膚后,游離皮瓣,分離乳腺、胸大肌筋膜,清掃淋巴結及腋窩下淋巴結,于腋下、胸壁置入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加壓包扎。兩組術后采用常規CEF 方案化療。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如皮下積液、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皮下出血、上肢水腫等。(3)比較兩組術后乳房美觀度:優,兩側乳頭水平高度差≤2 cm,雙乳外形正常、對稱;良,兩側乳頭水平差≤3 cm,雙乳外觀基本正常、對稱;差,兩側乳頭水平差>3 cm,雙乳縮小、不對稱[4]。(4)兩組術后每3 個月定期復查,比較術后12 個月局部復發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保乳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改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保乳組改良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引流時間(d)4545 tP 65.64±11.3689.75±13.659.107<0.00145.87±12.6472.48±15.518.922<0.0016.84±2.169.87±2.456.223<0.00110.85±2.3416.97±2.4712.066<0.00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保乳組術后出現上肢水腫1例,皮下積液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44%;改良組術后出現上肢水腫4例,皮下積液3例,切口裂開2例,皮下出血1例,蜂窩組織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44%。保乳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改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54,P=0.016)。
2.3 兩組術后乳房美觀度比較 保乳組術后乳房美觀優良率97.78%高于改良組的68.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乳房美觀度比較[例(%)]
2.4 兩組術后12 個月局部復發率比較 保乳組術后12 個月局部復發率2.22%(1/45) 與改良組的2.22%(1/4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11,P=0.475)。
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早期乳腺癌、具備手術指征患者需盡早手術治療,以切除病灶,延長生存時間,改善預后。改良根治術是乳腺癌的標準術式,是治療Ⅰ~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切除手術病灶,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雖然改良根治術術中保留機體胸大肌與胸小肌組織,但切除范圍大,會相應延長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增加術后并發癥,影響患者康復效果。同時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改良根治術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乳房組織,不符合人體美學要求[5]。
近年來,保乳手術的治療比例明顯增加,成為乳腺癌治療首選。既往單發腫瘤、腫瘤直徑≤3 cm、距乳頭有一定距離的Ⅰ~Ⅱ期患者為保乳手術的適應證。隨著綜合治療措施的不斷提高,使保乳手術的適應證逐漸放寬,并提出有保乳意愿的Ⅲ期患者(排除炎性乳腺癌患者)在行新輔助化療后,可采用保乳手術治療[6]。但妊娠期放化療、病變廣泛、多中心病灶、廣泛分布的可疑惡性微鈣化灶、廣泛切除后切緣依然陽性以及炎性乳腺癌者,則不適宜采用保乳手術。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術治療,保留了乳房,手術創傷小,可保留乳房的完整性,提高生存質量。本研究中,保乳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改良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44%低于改良組的24.44%(P<0.05)。提示與改良根治術相比,保乳手術操作簡單,能夠相應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并能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提高手術安全性。保乳組術后乳房美觀優良率97.78%高于改良組的68.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2 個月局部復發率均為2.2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保乳手術可在最大程度上維持術后美觀效果,保留患者女性健美的標志。這與余中國等[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術治療時,臨床醫師在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同時也要掌握手術禁忌證,注意采用腫瘤切除術與象限切除法。腫塊切除范圍邊緣≥2 cm,腫瘤直徑>2 cm 患者應切除完整腫瘤及腺體組織,腫瘤切緣為陰性后方可停止手術;同時術中注意清掃腋窩淋巴結,術后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給予綜合治療,以降低術后復發率。綜上所述,與改良根治術相比,保乳手術能夠減少對乳腺癌患者手術創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乳房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