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 河南洛陽471099)
顱腦損傷術后具有較高顱內感染風險,影響術后效果,不利于預后改善。探究重度顱腦損傷術后顱內感染病原菌分布以合理選用抗生素,對控制術后感染、改善預后有重要幫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重度顱腦損傷術后顱內感染患者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分析腦脊液病原菌情況及耐藥性,有助于臨床合理用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43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男80例,女63例;年齡52~71 歲,平均(61.44±4.28)歲;顱內感染3~10 d,平均(6.26±1.09)d。納入標準:腦脊液感染相關指標檢查資料完整,且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病毒性腦炎、真菌感染;明確為污染病例。
1.2 檢測方法 于抗菌藥物使用前采集患者腦脊液3~5 ml,無菌操作,注入培養瓶,以BACTEC9240全自動血培養儀進行培養,設置溫度35℃,提示陽性報警后抽取菌液涂片染色,進行鏡檢確認標本合格,接種巧克力平板、血平板,設置溫度35℃,于5%濃度CO2環境下進行孵育,時間24 h;配制0.5 麥氏菌懸液,以青島聚創世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JC-W21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分離致病菌株,藥敏試驗采用貼紙片法,紙片中心距≥24 mm,與平板內緣相距≥15 mm,直徑90 mm 平板貼6 張;貼好后室溫放置15 min,倒置于35℃的溫箱,16~18 h 后觀察結果。參考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NCCLS規定為判斷原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07 對相關數據分析及錄入,耐藥分析采用WHO 耐藥性監測網所提供的WHONET5.4 軟件統計藥物耐藥性。
2.1 細菌培養結果 143例患者共分離209 株致病菌,革蘭陰性菌47 株,占比22.49%;革蘭陽性菌162 株,占比77.51%。見表1。

表1 細菌培養結果(n=209)
2.2 主要革蘭陽性菌耐藥性 頭狀葡萄球菌對利福平、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率較低,對苯唑西林、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溶血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萬古霉素耐藥率較低,對苯唑西林、紅霉素、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表皮葡萄球菌對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率較低,對苯唑西林、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見表2。

表2 主要革蘭陽性菌耐藥性
2.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 鮑曼不動桿菌對多黏菌素、環丙沙星耐藥性較低,對哌拉西林耐藥性較高。見表3。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
顱腦損傷術后顱內感染臨床較常見,分析病原菌構成并針對性給予抗生素對提高抗感染效果有積極作用。本研究對我院143例重度顱腦損傷術后顱內感染患者進行腦脊液細菌培養,共培養致病菌209 株,其中革蘭陰性菌47 株,占比22.49%;革蘭陽性菌162 株,占比77.51%。革蘭陰性菌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主,革蘭陽性菌以頭狀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為主,提示臨床干預應主要針對革蘭陽性菌。王瓊等[1]在探究顱內感染腦脊液病原菌分布的研究中指出,革蘭陽性菌占比60.1%,革蘭陰性菌占比39.9%,與本研究存在一定出入,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原發病種類不同有關。重度顱腦損傷患者一般為腦外傷或外院顱腦手術后轉院康復治療,具有住院時間長、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有顱腦手術史、置管比例高等特點[2]。梁喜安等[3]研究表明,手術時間、營養狀況、腦脊液漏、術后引流時間均為重度顱腦損傷術后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院內,易受生存能力強、耐藥性高的病原菌入侵,造成繼發性感染[4~5]。
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有助于增強抗感染效果,藥敏試驗明確病原菌耐藥性的主要方法[6]。杜曉光等[7]對ICU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肺部感染行藥敏試驗,針對性給予抗菌藥物,對感染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取得滿意效果。本研究通過對重度顱腦損傷術后感染患者進行耐藥性分析,結果顯示頭狀葡萄球菌對利福平、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率較低,對苯唑西林、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溶血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萬古霉素耐藥率較低,對苯唑西林、紅霉素、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表皮葡萄球菌對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藥率較低,對苯唑西林、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提示針對革蘭陽性菌可將萬古霉素、利奈唑胺作為臨床經驗用藥。劉暢等[8]研究結果證實,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療革蘭陽性球菌感染效果確切。鮑曼不動桿菌對多黏菌素、環丙沙星耐藥性較低,對哌拉西林耐藥性較高,提示對鮑曼不動桿菌以多黏菌素、環丙沙星作為臨床經驗用藥。綜上所述,腦脊液標本菌種鑒定及耐藥性分析可明確重度顱腦損傷術后感染患者病原菌構成及耐藥性,有助于臨床科學合理用藥,在充分考慮患者耐受程度、過敏反應前提下,可將萬古霉素、利奈唑胺作為臨床經驗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