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勝濤 張守華 高豐金
(1 河南省腫瘤醫院放療科 鄭州450000;2 河南省人民醫院醫院放射科 鄭州450000)
放射治療是一種利用放射線治療腫瘤的局部治療方法,70%左右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會使用到放療。放射線一般指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α、β、γ 射線,加速器產生的X 射線、電子線、質子束、粒子束等,近年來放療已成為治療癌癥的主要手段[1]。臨床主要采用拍攝膠片、電子射野影像裝置測量擺位誤差。錐形束CT(CBCT)是一種新型三維CT,本研究主要探討CBCT 引導放療糾正肺癌患者放療擺位誤差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42~71 歲,平均(56.15±5.62)歲;左肺44例,右肺34例;中心型38例,周圍型40例。納入標準:(1)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診斷為肺癌患者;(2)TNM 分期Ⅰ~Ⅳ期;(3)檢查提示心、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正常;(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既往有放療、化療史患者;(2)接受過抗腫瘤治療患者;(3)接受過免疫抑制治療患者;(4)孕婦或哺乳期婦女;(5)神經或精神異常患者;(6)有嚴重過敏史或過敏體質患者。
1.2 放療方法 (1)定位:患者取仰臥位接受掃描,使用真空袋負壓成型固定體位,患者平靜呼吸后胸部進行螺旋CT 掃描(飛利浦16 排大孔徑CT 模擬機),環甲膜至膈肌下緣區域,層厚3 mm,掃描帶有CT 能識別的金標坐標定位圖像傳送至Pinnacle 計劃系統進行處理。(2)靶區勾畫及計劃設計:參照國際輻射單位與測量委員會(ICRU)第50 號報告進行靶區勾畫,肉眼所見的腫瘤大小定為大體腫瘤體積(GTV),具體病變部位及具體病理類型可大致決定GTV 擴大的區域,定為臨床靶體積(CTV),將運動誤差及擺位誤差計入CTV 定為計劃靶體積(PTV),將處方劑量定為60~66 Gy。危及器官限值:脊髓Dmax≤45 Gy;肺V20Gy≤25%,平均肺劑量(MLD)≤15 Gy,單側肺V20Gy≤45%;心臟V40Gy≤80%,V45Gy≤60%,V60Gy≤30%,平均劑量≤30 Gy。(3)電子射野影像儀(EPID)擺位:采用Varian Acuity 模擬定位機曝光獲取數字化EPID 圖像與治療計劃系統處理的DRR 驗證片進行對比,分析影像位置信息,獲取擺位誤差數據。(4)CBCT 掃描:使用Varian Turebeam直線加速器進行CBCT,常規分割劑量(180~200 cGy)放療,第一次、三次、五次均進行CBCT 掃描,治療前CBCT 圖像及定位CT 圖像采用瓦里安OBI系統匹配,系統即可自動顯示出定位CT 掃描靶中心與實際靶中心在三個方向的誤差值,然后可以手動匹配至滿意為止,出現任一方向誤差值大于3 mm 時,需要調整治療床,基于ICRU 62 號報告中坐標系,將左側、腳側、前側定為誤差正向,右側、頭側、后側定為誤差負向,分次間擺位誤差值均取絕對值。(5)治療實施:根據機載影像系統測得的誤差值,依照顯示進行重新擺位或移床校正,使其與治療計劃靶區域完全重合后為患者實施放療。
1.3 觀察指標 (1)首次CBCT 掃描情況:將發生誤差的區間(單位為mm)分為-10 mm 以下、-10~-5 mm、-5~-3 mm、-3~3 mm、3~5 mm、5~10 mm、10 mm以上7 個區間,分為x 軸(左右)、y 軸(頭腳)、z 軸(前后),觀察EPID 擺位誤差及首次CBCT 引導擺位誤差情況。(2)多次CBCT 掃描情況:取第1、3、5次CBCT 擺位誤差數據進行比較(取絕對值),并將3 次掃擺位差平均值與EPID 擺位誤差值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首次CBCT 引導擺位誤差與EPID 擺位誤差比較 首次CBCT 掃描x 軸、y 軸、z 軸位于-3~3 mm區間分別為66.67%、58.97%、56.41%,分別高于模擬定位機EPID 擺位的43.59%、33.33%、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首次CBCT 引導擺位誤差與EPID 擺位誤差比較[例(%)]
2.2 多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 第5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低于第3 次CBCT 掃描,第3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低于第1 次CBCT 掃描(P<0.05)。見表2~表4。
表2 第1 次與第3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mm,±s)

表2 第1 次與第3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mm,±s)
CBCT 掃描次數 n第1 次CBCT 掃描第3 次CBCT 掃描7878 tP x 軸 y 軸 z 軸3.08±1.182.26±1.054.6430.0003.25±1.042.18±1.136.2320.0003.26±1.242.21±1.424.9820.000
表3 第1 次與第5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mm,±s)

表3 第1 次與第5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mm,±s)
CBCT 掃描次數 n第1 次CBCT 掃描第5 次CBCT 掃描7878 tP x 軸 y 軸 z 軸3.08±1.181.45±1.118.9990.0003.25±1.041.38±1.1510.7870.0003.26±1.241.41±1.129.9030.000
表4 第3 次與第5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mm,±s)

表4 第3 次與第5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比較(mm,±s)
CBCT 掃描次數 n第3 次CBCT 掃描第5 次CBCT 掃描7878 tP x 軸 y 軸 z 軸2.26±1.051.45±1.114.7420.0002.18±1.131.38±1.154.4380.0002.21±1.421.41±1.123.9560.000
2.3 CBCT 掃描擺位誤差平均值與EPID 擺位誤差比較 3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平均值低于EPID擺位誤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3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平均值與EPID 擺位誤差比較(mm,±s)

表5 3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平均值與EPID 擺位誤差比較(mm,±s)
n CBCT 掃描擺位誤差平均值EPID 擺位誤差7878 tP x 軸 y 軸 z 軸2.26±1.124.43±1.4610.5480.0002.27±1.094.38±1.659.5430.0002.29±1.284.51±1.529.9920.000
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肺癌主要由吸煙、職業和環境因素、電離輻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遺傳等因素導致,可通過直接擴散、血行轉移、淋巴轉移等方式進行擴散轉移,臨床表現為咳嗽、血痰、胸痛、胸悶、聲音嘶啞等局部癥狀,發熱、消瘦等全身癥狀,及肺源性骨關節增生癥、腫瘤異位激素分泌綜合征等肺外癥狀等[2~3]。
放射治療中患者的治療擺位會受到多種因素干擾,其中擺位的重復性致使放射治療精度無法有效提高。大量研究顯示,單次擺位誤差在頭頸部為2~10 mm,在體部為5~20 mm。傳統的治療計劃對這種擺位誤差無法有效阻止,且會將治療范圍誤差最大限度擴大,提高治療成本、正常組織并發癥患病率,腫瘤區域受到的治療劑量減少,最終導致腫瘤控制率降低[4~5]。圖像引導放療是近年來臨床上應用的精確放療技術,它將CBCT 圖像與三維CT 圖像進行匹配,可以計算出每次3 個方向上的誤差,顯示組織器官的三維結構及變化[6~7]。
本研究結果顯示,首次CBCT 掃描x 軸、y 軸、z軸位于-3~3 mm 區間的概率高于EPID 擺位,第5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低于第3 次CBCT 掃描,第3 次CBCT 掃描擺位誤差低于第1 次CBCT 掃描,3次CBCT 掃描誤差平均值低于EPID 掃描誤差,這與朱晟超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錐形束CT 引導放療具有以下優點:(1)針對放療誤差的規律性及重復性,多次對誤差進行糾正;(2)保持靶區高精度,精確劑量分布;(3)減少分次間誤差。綜上所述,采用錐形束CT 引導放療糾正肺癌治療過程中的擺位誤差,可以有效減少擺位誤差,提高治療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