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琴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院 武漢430022)
惡性腫瘤是臨床多見且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的病癥,致死率極高。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康復的希望微乎其微,當患者進入臨終期時,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如經濟負擔、病痛折磨和精神打擊等,從而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甚至為了尋求盡快解脫而出現輕生行為。因此對臨終癌癥患者采取必要的護理支持,提高患者臨終期生活質量,使患者確信生命價值,是目前臨終護理的工作重點[1]。安寧療護是指為臨終期患者提供緩解痛苦,改善生活質量,節約醫療成本的醫護服務,顯示出了社會文明和人文醫學的進步,越來越受護理學界的重視[2]。本研究基于此,抽取86例臨終癌癥患者進行分組觀察,探討安寧療護對腫瘤病房臨終癌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臨終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Excel 隨機函數法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各43例。參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57~81 歲,平均年齡(67.27±3.13)歲;腫瘤類型:乳腺癌4例、淋巴癌7例、胃癌9例、肺癌11例、肝癌12例。干預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56~82 歲,平均年齡(66.79±3.41)歲;腫瘤類型:乳腺癌6例、淋巴癌8例、胃癌8例、肺癌10例、肝癌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遵循《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所述的醫學倫理準則。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均經病理組織學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分期為Ⅲ~Ⅳ期,預期生存期≤6 個月,卡氏評分≤70 分;(2)拒絕手術治療和(或)放化療;(3)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家屬明確拒絕安寧療護;(2)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語言溝通障礙,無法自主表達個人想法和意愿;(3)耐受性、依從性差。
1.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營養支持和免疫治療。
1.3.1 參照組 采取常規療護。(1)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識,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鼓勵其多進食有營養的食物,提高身體素質;(2)做好心理干預,糾正不良心理;(3)患者疼痛時為其播放舒緩音樂或多與患者溝通聊天,分散其注意力,疼痛劇烈時靜注鎮痛劑,積極治療患者并發癥,注意做好保暖措施;(4)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保持安靜整潔,溫濕度適宜,減少外界噪音、渾濁空氣、刺眼光線等不良刺激。
1.3.2 干預組 采取安寧療護。(1)心理疏導和靈性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全面評估,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其傾訴內心所想,并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糾正其不良認知。向患者家屬闡述臨終期患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抑郁期和接受期,讓家屬盡量理解患者臨終期出現的異常行為和心理變化,使得患者感受到家庭支持和人文關懷。在控制臨床癥狀的前提下關注患者的靈性需求,聯合護理人員、社工師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向患者滲透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使其在面對死亡時有正確的心理準備。滿足患者臨終前的愿望,協助患者與家屬道謝、道歉、感恩和道別,為患者制作視頻或相冊,通過畫展等藝術形式幫助患者回顧生命過程。(2)死亡教育。綜合考慮患者及其家屬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影響因素,從語言、文化程度、生活經歷、經濟條件、生活地域等方面,初步評估患者對死亡的承受能力。發放死亡教育資料,開展個性化教育措施,例如告知患者死亡是每個生命體的最終歸屬,若患者有宗教信仰,也可利用佛教的來生轉世學說、基督教的天堂學說進行教育,使其明白死亡并非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讓其以積極平和的心態接受死亡,鼓勵其在有限的時光里,多做感興趣的事,培養樂觀心態,降低身心折磨。(3)舒適護理。根據患者意愿調整病房內的聲音、光線和溫濕度,擺放鮮花或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盡量布置成家的感覺。為患者提供不同形狀的枕頭,根據其體位需求做好翻身擺位。日常護理中做好身體清潔,使其感受到舒適、心情愉快。定期幫助患者修剪頭發和指甲,提高患者自尊心,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4)疼痛護理。遵循WHO 三階梯鎮痛原則進行藥物鎮痛,提前告知鎮痛藥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關注患者用藥后的狀態,積極處理不良反應。若患者疼痛在耐受范圍且病情允許,可采取肢體按摩、針灸等物理療法鎮痛,或播放輕音樂,讓患者觀看喜歡的電視節目等方法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5)飲食指導。由于臨終期癌癥患者機體處于高耗能狀態,在飲食方面需遵循少食多餐原則,并兼顧到患者的飲食習慣,以高營養、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為主,如燕麥、牛奶、瘦豬肉等,鼻飼患者需注意進食后及時進行口腔清理,避免感染。
1.4 觀察指標 持續干預1 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疼痛、心理狀態、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臨床癥狀評分。(1)疼痛以NRS 數字評分法評定,取值區間為0~10 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2)心理狀態以Zung 氏焦慮(SAS)、抑郁(SDS)自評量表進行評分,包括精神情感、軀體障礙、精神運動障礙、心理障礙4 個維度共計20 個項目,5 分制評分,以50 分為臨界值,50~59 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69 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抑郁;(3)睡眠質量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進行評定,理論總分18 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4)生活質量以腫瘤患者生活質量(QOL)評分量表評定,包括食欲、睡眠、疼痛、精神、疲乏、家庭配合和理解、社會配合和理解、自身認識、治療態度、日常生活、面部表情、治療副作用12 個項目,每項均以5 分制正向評分法,理論總分6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5)對患者干預期間發生的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取值區間0~20 分,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統計結果存在顯著差異。
2.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心理狀態、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NRS、SAS、SDS、PSQI、QOL 評分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NRS、SAS、SDS、PSQI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QOL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干預組NRS、SAS、SDS、PSQI 評分低于參照組,QOL 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心理狀態、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心理狀態、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QOL干預前 干預后參照組干預組組別 n NRS干預前 干預后SAS干預前 干預后SDS干預前 干預后PSQI干預前 干預后4343 tP 7.04±0.567.03±0.600.0800.9375.14±0.862.79±1.2110.3810.00053.24±5.3853.35±5.170.0970.92347.63±4.2720.26±3.7431.6190.00052.85±4.3752.89±4.010.0440.96545.74±5.2620.07±3.6326.3390.00014.24±1.6614.19±1.810.1340.89410.02±2.784.16±1.8411.5260.00032.34±3.5632.51±2.860.2440.80841.33±2.6752.63±3.0718.2120.000
2.2 兩組干預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各項臨床癥狀評分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s)
腹瀉干預前 干預后參照組干預組組別 n 乏力干預前 干預后食欲不振干預前 干預后惡心嘔吐干預前 干預后便秘干預前 干預后4343 tP 15.28±1.6215.30±1.470.0600.95212.28±3.038.64±2.426.1550.00013.05±2.5913.06±2.480.0180.98610.04±4.606.63±2.504.2710.00014.17±2.4014.19±2.120.0410.96711.30±3.505.78±1.639.3750.00014.03±2.7714.02±2.810.0170.98710.37±3.987.41±2.764.0080.00015.10±1.5215.12±1.380.0640.9498.52±1.433.56±1.8214.0520.000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病死率持續升高,這與環境的變化及人們工作、生活、飲食等諸多因素有關[3]。很多惡性腫瘤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確診時往往已到疾病晚期,進入臨終期的患者預計生存期通常不超過6 個月,且多伴有癌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睡眠和生活質量。此外,對死亡的恐懼還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甚至出現輕生行為。針對臨終期癌癥患者而言,除了采取必要的藥物干預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緩解患者疼痛和對死亡的恐懼意義重大。
與傳統以治療為主的療護模式不同,安寧療護更為重視臨終期患者姑息性治療背景下的心理、生理、靈性干預,以維護患者尊嚴,給予人文關懷、生活和精神支持為主,從而減少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臨終期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NRS、SAS、SDS、PSQI 以及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參照組,QOL 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原因分析為:(1)心理疏導和靈性干預以患者真實需求為主導,通過心理暗示、正向宣教、情緒支持等方法讓患者逐漸意識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明白生命的意義,從而消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感以及焦慮、抑郁心理[4~5];(2)根據患者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生活經歷等信息采取針對性的死亡教育,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死亡觀,協助其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愿望和感興趣的事,減少病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讓患者坦然面對死亡,有尊嚴、安詳地離開世界,達到逝者靈安,生者心安的療護目的[6];(3)臨終期癌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安寧療護從生理、心理、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干預,遵循三階梯鎮痛法,并結合按摩、針灸、調節溫濕度等方法降低患者不適感和疼痛感,保持安靜舒適的環境,可提高患者睡眠質量;(4)采取高熱量、高營養、高蛋白的飲食干預能滿足患者代謝需求,提高對疼痛的耐受性,并能改善患者身體素質,降低臨終期癌癥出現的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癥狀的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對臨終癌癥患者給予安寧療護,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提高睡眠質量,緩解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