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新
(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中心小學,北京 101100)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劃分為國家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指定領域包括“研究性學習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大部分,而非指定領域包括科學技術活動教育、學校傳統活動教育等內容,這些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可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定領域相結合,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
我校根據北京市教委關于印發《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構建了“童真教育”多元化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自然生命狀態、堅守兒童本位、實現兒童真正成長的“童真教育”辦學特色。我校立足學校實際,以科研為引領,科學有序地開展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保證了學科實踐活動課程有效開展。
馬克思主義提到: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毛澤東同志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在平時的學習中,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智力,獲得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直接經驗。
1.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開展課程。
2.學校、家長、社會協調性原則。
3.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4.針對不同年級采取分層教學的原則。
在活動研究中,采用“前期調查-計劃行動-開展活動-活動后反思”中推進研究課程的開展。
活動過程中突出理論與實踐、專家指導與課程體系、教師引領與學生自主探究三方面的結合,提高活動教師和學生的綜合學習及應用能力。
北京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標和價值,它與學科課程不同,也和以往的活動課程不同,要突出實踐性和探究性,避免用學科教學內容簡單替代。學校領導班子通過學習文件,一致認為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和社會資源,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開展學科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根據我校 “立德樹人,科技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率真性情,關愛德行,求索真知”的教育目標;秉承“夯實完整生活基礎,注重學生品行養成,創新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教育內容,構建童真教育多元化課程體系,落實綜合實踐與科技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課程計劃》頒布后,首先由中心校主管教學校長組織教研組長以上的全體干部進行培訓,反復學習市《課程計劃》精神和區、校《三級課程整體建設一體化課程方案》,重點對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科技教育的目的意義和課時安排進行了細致的培訓。然后,由各完小校長和主任對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兩級培訓,重點讓干部教師認識到此次《課程計劃》最大的變化是突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進一步強調科學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綜合培養人文、科學素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要讓學生有適當的勞動體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訓使教師認識到科學技術在整個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實踐中要根據學校的實際、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發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我校地處農村,校園內土地資源豐富,花草樹木繁多。完全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探索實踐活動的天地,提供一個勞動體驗活動的場所。因此,我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工作中總的思路是:緊緊圍繞我校校園資源來展開,關注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以及學科內、學科間的聯系與整合,以“大主題統領、小主題推進、學段級實施”的工作策略,重點從兩個方面開發實施學科實踐活動課程。
我國是個農耕大國,農業種植在我國有上萬年的歷史。作為農村學校,我們有責任讓土生土長的學生了解他們的祖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及耕種方式。同時,我們學校又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因此,我校把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與農作物的科學種植相結合,讓學生跟父母和老師運用科學的手段種植蔬菜、瓜果及經濟作物。通過校園內農作物科技種植活動,開發實施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對于生長在農村的同學們來說,小麥是一種常見的農作物,但對于小麥的種植和生長過程,同學們卻不太了解。為了滿足大家的求知欲,同學們在各位老師和家長的支持下,利用本校的土地資源優勢,開展了一次小麥種植的活動。為使活動更有意義,我們把科學融入到這次活動當中,希望同學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
開展課程“高巧包衣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學生使用本地區比較普遍的小麥品種——“農大212”進行對比種植實驗。首先挑選顆粒飽滿、完好無損的小麥種子共10 千克,然后用天平將挑選出的小麥種子平均分成兩份,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同學們首先配置出濃度為0.5%左右的高巧包衣液,將5 千克實驗組小麥種子攤在塑料薄膜上,用配好的包衣液分兩次均勻灑在小麥種子上,攪拌均勻后,在陰涼處攤開、晾干。對照組小麥種子不做任何處理。之后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按照年齡段的不同給同學們劃分出六個小組。第一小組:負責小麥播種的整個過程。第二小組:負責觀察小麥出苗情況,探究高巧包衣對小麥出苗率的影響。第三小組:觀察小麥根系情況,探究高巧包衣對小麥根系生長的影響。第四小組:負責觀察小麥病蟲害情況,探究高巧包衣對其抗病蟲能力的作用。第五小組:負責觀察小麥葉片數量、植株高度、莖桿粗細與鮮重,探究高巧包衣對其生長情況的影響。第六小組:負責觀察小麥麥穗的生長,探究高巧包衣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各個小組分工合作,每天到耕種區觀察記錄。
表1 高巧包衣能提高小麥種子的出苗率
根據表1,得出實踐結論:高巧包衣能提高小麥種子的出苗率。
表2 高巧包衣能促進小麥根系生長
根據表2,得出實踐結論:高巧包衣能促進小麥根系生長
表3 高巧包衣能增強小麥植株長勢
根據表3,得出實踐結論: 高巧包衣能增強小麥植株長勢
表4 高巧包衣能增強小麥抗病能力
根據表4,得出實踐結論:高巧包衣能增強小麥抗病能力
表5 高巧包衣能能加小麥產量
根據表5,得出實踐結論:高巧包衣能增加小麥產量。
通過本次課程,學生得出實踐結論:高巧包衣能提高小麥種子的出苗率;高巧包衣能增強小麥植株長勢;高巧包衣能促進小麥根系生長;高巧包衣能增強小麥抗病能力;高巧包衣能加小麥產量。同學們學會了家鄉冬小麥的種植方法,以及生長過程方面的許多知識;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數據收集、記錄與處理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與動手等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與提升。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同學們學會了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并且深刻地體會到了分工合作的優勢,更在分工合作中學會了寬容與協作;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所有同學都非常開心,忘不了田間勞作時付出的辛苦:澆水、施肥、松土、測量記錄、噴藥、收割、脫粒、晾曬……忘不了看到第一顆小麥出土抽穗時的喜悅,忘不了每次觀察記錄后熱鬧的討論,忘不了收獲時的雖然熱得滿頭大汗但興高采烈的熱鬧場面。觀察、比較等現代實驗研究的手段與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了現代科學的魅力,使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世界,增添社會責任感。
“彩色玉米”一課,以“彩色玉米”為主題開展系列主題科技實踐活動,從選種、播種、出苗、間苗、玉米抽穗、玉米成熟、玉米收獲等環節,各學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開展了主題實踐活動。低年級段確定開展了“知玉米”小主題活動,通過到“耕種園”去親自觀察記錄、教師家長的講解來了解彩色玉米的由來等相關知識。中年級段確定了“走進玉米”主題活動,讓學生參與玉米花期花粉的傳播部分環節活動。高年級段確定了“我與玉米共成長”用科技來改變生活主題活動,全程參與從選種到收獲的全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在活動中收獲了快樂收獲了知識。
在“走進紅薯”主題實踐活動中,學校利用紅薯收獲季組織開展了“紅薯節”活動。讓寫生了解土壤、空氣等自然條件對紅薯生長的影響。多門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將各學科知識整合到活動中來,圍繞主題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多學科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各學科教師開展的活動見表5
表6 各學科教師開展的活動
校園內花草樹木繁多,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的花草樹木資源,運用科技的手段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及生長特點,通過觀察記錄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綜合的思維能力。以“月季花”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此主題活動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分別是多角度賞月季、扦插繁殖、移栽種植。每個階段都有科技主題活動,如多角度賞月季階段,以“爭做月季花小博士”為主題,開展知月季、賞月季主題科技實踐活動。扦插繁殖階段,包括準備扦插苗床、準備插穗、插穗窖藏主題科技實踐活動。“月季花”主題活動開始是從中心校一所完小開展起來的,現在已成為中心校“月季花”課程,在各完小全面展開。我校結合自身資源開發實施的這些科技實踐活動課程,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親自實踐,學生們的人文、科學素養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學生們的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效的培育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利用宣教型陣地,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小發明小制作活動,探索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小發明小制作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創造發明。利用科技櫥窗、科技小報、科技黑板報等有效的宣傳陣地進行教學。根據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定期進行科技教育活動:讀幾本科技類圖書,開展科技類知識競賽等。開展:小發明、小論文、小制作活動。學生采取自愿報名、自主報名的形式,利用周三興趣班活動時間和周六假日活動時間進行活動。活動要求教師期初制定好計劃,進行有效的輔導,并組織好學生參加相關的各級各類競賽活動。
經過體驗田間勞動,學生感受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約定以后絕不浪費糧食,并且萌生了長大后運用科學知識造福家鄉、建設家鄉的理想。寒假前期,我校又組織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一個花卷的由來”,將學生收獲的小麥磨成面粉,由本校老師帶領大家做成了香噴噴的花卷。那味道別提有多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