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王海洋 陳海峰 楊騰健
德國汽車改裝始于20 世紀70 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汽車改裝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市場等方面建立了比較成熟的體系,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有效保障了車輛安全。因此,本文主要對德國汽車改裝管理制度進行研究,借鑒其成功發展經驗,對我國汽車改裝管理制度提出建議。
德國主要汽車制造商都非常重視改裝業務,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可改裝性,并且多有合作的改裝廠,這些合作的改裝廠既進行生產型改裝,也面向消費者進行注冊后車輛的消費型改裝。在維護汽車制造商品牌形象及產品品質的同時,也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并滿足了改裝車迷對個性化的追求。如奔馳授權改裝廠BRABUS、Lorinser、IMSA,寶馬授權改裝廠G-POWER、AC Schnitzer,奧迪授權改裝廠ABT,保時捷授權改裝廠TECHART 等。其中少數改裝企業獲得了汽車制造商資質(獨立打刻VIN),在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KBA)備案。
據德國汽車改裝協會了解,德國在用車的改裝比例約為6%~8%,即260~370 萬輛左右。汽車后市場中的改裝產品銷售規模約為18 億歐元,其中獨立的后市場改裝產品銷售占比約為40%~45%,汽車制造商生產的改裝產品銷售占比約為55%~60%,兩者的競爭非常激烈。
德國關于汽車改裝管理的法律法規不是一部“改裝法”,而是將改裝車輛與普通車輛同等對待,都需要遵守道路交通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德國道路交通安全法》(StVG)、《德國聯邦道路交通執行條例》(StVZO),以及歐盟對車輛和零部件認證的相關技術法規等。(見圖1)
《德國道路交通安全法》(StVG)第六條規定了德國聯邦交通與數字化基礎設施部(BMVI)在車輛和零部件管理以及在用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法定職責,主要包括車輛和零部件認證管理、道路機動車輛的注冊登記、技術服務機構管理等,這在法律層面確立了BMVI 對汽車改裝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責。《德國聯邦道路交通執行條例》(StVZO)是StVG 下的執行條例,規定了道路車輛應當符合的一般技術要求,主要包括一般車輛登記、經營許可和型式認證、道路車輛的一般規定、處罰等。
德國對于汽車改裝并沒有專門的標準規范,產品只要能滿足ECE 或EC或國內標準規范對汽車產品和零部件的要求即可,如《關于機動車及其掛車以及車輛系統,組件和單獨技術單元的批準和市場監督法規》(2018/858/EU,替代廢除的2007/46/EC 指令)。KBA 為指導汽車零部件產品滿足相關技術法規,獲得汽車零部件ABE認證,特別以“綠名單”的方式,公布了可以獲得ABE 證書的汽車零部件種類和需要滿足的標準規范。同時,德國技術服務機構會根據改裝零部件情況制定認證技術手冊,明確對改裝項目的檢測項目和要求、具體檢測方式、注意事項以及參考的相關技術法規等檢測人員按照規范的流程和要求進行改裝車輛檢測。(見表1)
德國建立了以第三方認證為核心的改裝管理制度。根據《德國聯邦道路交通執行條例》§19.(2)的規定,如果對車輛進行改裝,帶來了型式認證車型的變化、可能對其他道路使用者構成威脅、車輛排氣或噪音發生了變化三種情形,該車輛已經獲得的型式認證和機動車登記證書等將失效,車輛所有人要到KBA 指定的技術服務機構(如TüV、Dekra、GTü 等)進行認證。
對于改裝后未改變車輛或零部件認證有效性的“輕度”改裝,主要包括兩種方式:①安裝已獲得認證或檢測報告的改裝零部件,車主根據零部件認證要求正確安裝或安裝后由技術服務機構進行確認(一般不需要確認),然后憑零部件認證證書及(或)技術服務機構專家簽字的證明文件(確認正確安裝)向車輛登記管理部門提交上路許可申請。②安裝未獲得任何認證、非量產的改裝零部件,消費者安裝此類零部件后,需要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人員對零部件技術狀況進行評估并確認進行了正確安裝,并出具專家證明文件,憑相關材料等到車輛登記管理部門更新機動車登記證書后上路行駛。對于改裝后改變車輛或零部件認證有效性的“中重度”改裝,需要進行單車認證,認證合格后憑相關證書向機動車注冊管理部門提交上路許可申請。

表1 德國《M類及N類汽車改裝檢測認證手冊》
無論進行哪種改裝行為,消費者改裝后都要到車輛登記管理部門更新機動車登記證書第一部分,包括參數變更、特殊情況說明等,如采用經過認證的零部件進行改裝,應在特殊情況說明中添加零部件認證證書編號。更新后的機動車登記證書、認證證書(或技術服務機構專家簽字證明文件)等材料隨時放在車內,以備接受檢查。(見圖2)
德國對改裝企業不設置準入條件,按照一般企業管理,監管核心是產品及生產一致性,大的改裝企業也可以申請VIN 碼,相當于于一家汽車生產企業。由于單獨依靠改裝業務很難維持一家企業的日常經營,因此,德國改裝企業的業務范圍一般不會只限于汽車改裝,還會提供日常的維修、保養等服務,改裝只是其業務范圍的一部分。德國改裝零產品認證信息會在KBA 備案,以便KBA 進行監管。

圖2 德國機動車登記證書第一部分
一般情況下,改裝企業與原型車企業承擔各自認證部分的保修和售后服務。發動機性能改裝等導致原型車部分認證失效,該部分保修條款自動失效,改裝企業須重新獲得新的認證并對該部分零部件提供保修服務。對于變更VIN 碼的改裝,由改裝企業重新進行所有項目認證(相當于新車認證),保修和召回責任也全部由其負責,但很少有企業這樣做。
德國對汽車改裝保險并無特殊規定,完全由消費者和保險公司自主決定,改裝車消費者可以與保險公司協商,根據不同的改裝項目確定不同的保險費率,消費者也可以選擇不將改裝項目納入保險范圍。
對于產品召回,在未改變VIN 碼的情況下,由原型車企業實施召回,改裝企業有義務配合實施,KBA 負責整個召回過程的監管。如果有證據證明改裝零部件存在問題,需要進行產品召回,改裝零部件生產商遵循和原型車企業同樣的召回政策。
德國對汽車改裝保險并無特殊規定,完全由消費者和保險公司自主決定,改裝車消費者可以與保險公司協商,根據不同的改裝項目確定不同的保險費率,消費者也可以選擇不將改裝項目納入保險范圍。據德國汽車改裝協會了解,在德國,一般的汽車改裝項目并不會引起保險費率的變化,甚至對發動機功率提升了25%~30%的改裝項目,改裝車輛的保費也不會發生變化。但是,一些非常昂貴的改裝項目,車主需要和保險公司單獨簽署協議確定保費。
從德國汽車改裝管理經驗來看,通過制度建設、加強監管等手段,有效保障了改裝車輛和道路交通的安全。我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保有國,汽車改裝需求很大,所以應充分發揮汽車改裝在擴內需、促消費、拉動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要積極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汽車改裝管理制度。
汽車改裝并非是現有行業的分支,而是一個新的行業業態。目前,既沒有行業定義、屬性,也沒有行業主管部門。對于新的業態的管理,需要在現有汽車行業部門管理分工的基礎上,建立各部門有效協作配合的機制,從頂層設計方面解決目前我國汽車消費型改裝面臨的制度障礙。
根據《機動車查驗工作規程》(GA801—2019)規定,在不改變車輛長度寬度和車身主體結構且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加裝車頂行李架、出入口踏步件、換裝散熱器面罩和/或保險杠、更換輪轂、加裝車頂行李架。因此,建議在滿足相關國家標準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出臺這五類汽車改裝項目團體標準,明確相關改裝技術要求及檢驗規范,并適時上升為國家標準(GB)或行業標準(QC)。
我國汽車零部件質量參差不齊,而改裝件不僅涉及質量問題,還有可能由于加裝改裝件而引起整車安全性、行人保護等發生變化。因此,德國改裝件認證模式值得借鑒。建議在中國開展改裝零部件認證,推廣質量可靠的改裝件能夠顯著提升車輛安全性。而且,在產品前端進行有效審核能夠有效提高改裝后查驗、年檢的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風險。
德國汽車改裝協會在搭建政府與企業溝通橋梁、協調企業關系、規范市場秩序、培養改裝人才、開展行業統計、宣傳改裝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因此,建議政府部門加強對國內汽車改裝行業組織的支持和引導,鼓勵其積極開展行業自律、標準制定和宣貫、人才培訓、信息搜集、數據統計與分析、國際交流等工作,打造權威性高、專業性強、影響力廣的汽車改裝行業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