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對梅毒患者采用不同血清方法進行檢測的臨床有效性。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門診治療的梅毒患者120例。對全部患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以及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等三種對方法進行檢測,比較這三種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率。結果 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的陽性檢出率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相比,無明顯差異(t=1.152,P=0.853);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的陽性檢出率與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相比,有明顯差異(t=6.934,P=0.011;t=5.051,P=0.025)。結論 根據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確認,對梅毒患者采用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都有著很高的準確率,能夠將其作為臨床上的首選檢測方法。
【關鍵詞】梅毒檢測;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1..02
梅毒是一種對人體有著很大危害的傳染性疾病,該疾病不僅有著很長的發病時間,在臨床上還會有著十分復雜的表現,將會對患者的多個重要臟器造成極大的損害。現如今我國的梅毒患者數量可以說是持續上漲,尤其是隱形感染者以及無癥狀梅毒患者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而針對該疾病,早發現、早診斷以及早治療,就是避免其進一步傳染的有效方式[1]。而目前在臨床上對患者采取的檢測方法有很多,這就需要從中確認一種更具針對性而有效的檢測方法,更好的完成對梅毒的檢測工作,從而有效避免梅毒在我國進一步傳播。因此,本文選取我院門診治療的120例梅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分析對梅毒患者采用不同血清方法進行檢測的臨床有效性。詳情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門診治療的梅毒患者,共計120例。全部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不存在合并臟器疾病的患者;(2)符合梅毒檢驗標準的患者;(3)能夠配合檢查的患者。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存在嚴重感染的患者;(3)滿足本次研究中三種檢驗方法基本要求的患者。全部患者中的男78例,女42例,年齡18~68歲,平均47.2(s=4.1)歲;患者的病程1~12年,平均6.5(s=2.6)年。其中,梅毒一期患者48例,梅毒二期患者56例,梅毒三期患者16例。
1.2 方法
選取患者120例血液樣本,將每份樣本分成三份,分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通過全自動酶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通過配套試劑盒以及電熱恒溫水浴箱進行檢測)以及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通過配套試劑盒以及梅毒旋轉震蕩器設備進行檢測)等三種對方法進行檢測。在檢查過程中,還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要保證使用的反應板清潔干凈,并檢查孔內有無異物,防止出現假陽性。(2)試劑盒不能在0攝氏度以下保存,避免發生凍結問題;(3)不同批號的試劑不能混合使用;(4)要保證試驗時的溫度在15~25攝氏度,如果室內溫度過高或者過低,則需要在空調室內進行試驗。
1.3 觀察指標
對120例梅毒患者的血液樣本通過三種檢測方法進行檢測后,獲得陽性檢出率,然后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開展分析,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表明有明顯差異。
2 結 果
比較三種梅毒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率,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的陽性檢出率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相比,無明顯差異(t=1.152,P=0.853);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的陽性檢出率與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相比,有明顯差異(t=6.934,P=0.011;t=5.051,P=0.025)。
3 討 論
梅毒是一種由蒼白螺旋體所引發的系統性、慢性性傳播疾病,該疾病的主要方式是性傳播。目前,梅毒疾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統計資料,現在全球有1200萬人受到梅毒的困擾,而主要的發病區域在撒哈拉非洲、東南亞以及南亞。而近些年來,梅毒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漲的態勢,已經成為我國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性傳播疾病。梅毒在臨床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可以分為先天梅毒(胎傳梅毒)、潛伏梅毒、梅毒一期、梅毒二期以及梅毒三期等。有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在臨床上比例最高的梅毒患者是潛伏梅毒,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患者在臨床上也比較常見。梅毒感染有超過95%以上都是由危險性行為所致,僅有少數是因為輸血、被污染的衣物、親吻等方式感染。而為了能夠避免梅毒在我國進一步傳播,就需要找到一種時間短、靈敏度高以及方法簡單的檢測方法,對高危人群進行有效的篩查,從而在源頭上控制梅毒的傳播。
在梅毒的常用檢測方法中,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對梅毒檢測很容易出現假陰性或者是假陽性,所以極易發生漏診或者是誤診的問題。所以,在臨床上,該檢測方法并不適合用于對梅毒的篩查[2]。在本次研究中的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觀點: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法對120例梅毒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為80.83%(97例)。然而,該檢測方法能夠對梅毒的復發滴度升高有著很好的檢測效果,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治療效果。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是一種基于抗原夾心法的檢測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對患者血清內的梅毒特異性進行檢測,還可以準確的判斷患者梅毒的分期。還可以結合酶標儀直接獲取患者的檢測數據,是目前在臨床上對梅毒患者的首選檢測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對120例梅毒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為95.83%(114例)。而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是目前在臨床上對梅毒檢測最為準確的檢測方法,還不會受到患者的病情發展所影響,基本上不會出現漏診或者是誤診的問題[3]。在本次研究中,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對120例梅毒患者的陽性檢出率最高,為98.33%(118例)。
綜上所述,對梅毒患者采用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法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都有著很高的準確率,能夠將其作為臨床上的首選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筱緋.三種不同血清學方法對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檢測效果比較[J]. 中國鄉村醫藥,2019,15(16):291-292.
[2] 朱純剛.ELISA、TPPA和CLIA三種檢測方法在血清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中的應用觀察[J].當代醫學,2019,17(25):34-36.
[3] 戴光輝. ELISA法在診斷梅毒螺旋體感染中的臨床檢驗價值[J].系統醫學,2019,4(17):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