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寧苑
摘? 要:幼兒園實施閩南課題,不僅能挖掘家鄉泉州獨有的閩南本土文化內涵,更能因地制宜的開發設置課程、貼近幼兒年齡特點推進課程建設,從而借助課程達到師幼的共同發展。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收獲了“初心”、“童心”,更了解了“核心”以及堅定了一步一個腳印,繼續深入實踐的“決心”。
關鍵詞:初心;童心;核心;決心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0-0014-02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XU Ningyuan? (Fengze kindergarten,Quanzhou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uth Fujian project in kindergartens can not only tap the unique loc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Quanzhou,but also develop and set up cours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promo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lose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o as to achiev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children with the help of curriculum. In the cour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we have mainly gained the "original heart" and "childlike innocence",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continue in-depth practice step by step.
【Keywords】First intention;Childlike innocence;Core;Determination
泉州以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等,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本課題就是要抓住這一時代背景,充分利用大社會、小社區的豐富資源,挖掘家鄉泉州獨有的閩南本土文化內涵,為幼兒園因地制宜地開發園本課程。但是,在課題開展初期,老師們常常因為自身對于閩南文化的了解不足而苦惱;因為各區域的閩南方言口音而互相“取笑”;因為借鑒參考資料稀少而迷惘;因為課程難以建構而氣餒。可以說這是一條崎嶇的前進道路,我們不斷在嘗試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調整。在此過程中,我們從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到注重為幼兒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最后逐步關注到幼兒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培養。力求在傳承歷史文化和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時,把《指南》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使之富有更強的時代性和生命力。
1.挖掘閩南文化資源,師幼獲得“初心”
泉州是我國的第一批文化古城,它不僅有著自己的文化,也吸收了他人的文化,擁有許多城市都無法比擬的純度、深度和廣度。在課題實施的初期,老師們不斷挖掘閩南小吃、閩南民間藝術、閩南游戲中的教育資源,從中選擇適宜本園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幼兒實際感受、體驗和表征家鄉文化。那時,大家走到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抬頭就能看到圖文并茂的閩南童謠,伸手就能玩起自制有趣的閩南木偶,張嘴就能品嘗到地道美味的閩南小吃。在這個階段,形成了一支熱愛和了解泉州文化,具有探索、鉆研精神的教師隊伍。然而課題的探索絕不止于此。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目標課程體系如何制定?在運用中如何追求傳承、探索創新?如何與幼兒園原有課程共生共容?這些都成為我們研究的方向。
2.傳承創新閩南文化,師幼共筑“童心”
傳承是傳遞與繼承的一個過程,為了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閩南文化的精髓,我們逐漸從“百花齊放”的課題體系中縮小視角,將關注點放得更小、更低、更適合幼兒。我們采用三個年齡段同時開展同一類別課程活動的研究方式,重視不同年齡段幼兒在探究閩南文化過程中的多元能力培養。制定適應的目標體系,并嘗試與“種植課程”、“親子活動”、“生活課程”等幼兒園的原有課程進行融合。直至今日,我依然能清晰記得孩子們在種植園地里自己種植花生—通過多種工具取出花生仁—自己嘗試制作花生仁湯的熱鬧情景。因為煮的不夠爛自己學習看沙漏記錄時間;因為煮的不好吃自己調查、拜師,帶來了白砂糖、雞蛋、芋頭來添加。只為了做出一碗地道好吃,客人喜歡的花生仁湯。真可謂一碗花生湯,暖意滿人間!幼兒在親近小吃的過程中,感受小吃中民俗民風的魅力,傳承閩南人的勞動智慧。在這個研究實施階段恰好能幫我們站在別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堅守本土文化的特色,拓寬閩南文化特色課程教學思路,更有高度地、更科學合理地架構適宜幼兒本土特色課程,融合各種活潑多樣的教育手段,使之更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興趣特征,讓幼兒在互動體驗中更充分感受和體驗閩南文化的多元化特點。
3.推進特色課程建設,師幼發展“核心”
六大核心素養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同樣指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即“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結合二者觀念,幼兒園將幼兒發展目標定位于培養幼兒健康生活、學會學習、健全人格、美育修養等,都是幼兒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核心素養,打造精品課程”這個總目標引領著老師們有目標、有方向的前進,真正做到課題研討的縱深化、日常化、微課程化。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三個載體來加強教師的專業研究,提升教師的課程運作能力。操作載體一是預操作,提倡教師基于教學設計進行“幼兒預操作”、分析幼兒預操作所見來了解幼兒經驗水平,篩選操作材料,判斷提問、程序等要素的適宜度,進而思考教學的設計是否適宜,提高教師
團隊的前設計能力。載體二是合作課。是以教師群體間的差異為資源進行的“青藍合作課”的課例研磨,促進教師團隊間經
驗的共享與觀念的碰撞。載體三是 “區域視導記”,在區域游戲中將幼兒的語言表達、行為表現進行細致客觀的記錄,給予觀察后的建議與引導,通過與被視導教師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反思分析,來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審視,積累基于實踐的互動策略,改善自身的互動行為,修正行為背后的教育觀念。
在這個階段形成了許多具體意義的課程模式:例如,“閩南廟會跨班區域游戲”、“每周一大廚”、“閩南娃娃博物館”等等。在期末微課程的分享交流中,我們學習到老教師的課程建構方式和有效的推進策略,更可喜的發現新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課程中體現幼兒的主體化、個性化。我們在實踐中邊思考邊前進,在促進園本課程走向豐富、多元的同時,努力尋找著核心素養落地的方法,進一步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4.規劃發展道路,師幼同表“決心”
從教育實踐來看,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更好的實現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培養,這于當代社會的幼兒教育來講是非常關鍵,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實踐中,文化的價值和力量要發揮持續的作用,需要強調文化滲透的長期性。但是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區域也曾將地方優秀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但是因為沒有構架具體的發展道路,規劃準確的方向,所以文化滲透教育存在著“曇花一現”的現象。基于此,在閩南文化滲透教育的實踐中,必須要積極的采取措施規避這樣的現象,如此一來,幼兒教育實踐中的文化滲透表現會更加的突出。
基于目前的具體研究,在閩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大環境下,要想實現文化和教育的充分融合,需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分析閩南文化中的具體內容與幼兒教育的適配性。從具體的研究來看,文化的涵蓋范圍比較廣,內涵層次有深有淺,所以并不是所有文化內容都適合融入教育的。基于此,需要對當代的幼兒教育做特點分析與探討,并掌握閩南文化的具體內容和內涵,之后基于幼兒教育的特點針對性的融入文化內容,這樣,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效果會更加的理想。二是需要針對文化滲透確定具體的教育計劃。教育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文化滲透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教育實踐中,要真正的實現文化滲透,實現文化熏陶的目的,需要針對教育長期性特點制定文化與教育融合的長期發展規劃,這樣,教育的階段性目標會更加清楚,文化滲透的層次內容也會更加的明確,最終的教育教學實效會有顯著性提升。三是在教育實踐中,老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和引導者,需要有文化傳承的決心,更要有堅守文化的態度和意識。老師在教育實踐中是不可獲取的,其態度以及教學的方式方法等均會影響到閩南文化在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老師的意識明確、立場堅定,在教育實踐中會基于閩南文化的具體內容實現課程的設計,由此完成教育和文化的融合。總之,規劃文化和教育的融合發展道路,這對于閩南文化的當代價值體現有突出的現實價值。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教育內容,都承載著多樣性的功能。作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既要對幼兒的發展具有價值,也要兼具傳遞社會文化的功能。課題研究的幾年來,在負責人的帶領下,成員們立足本地實際,充分挖據、利用本土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積累了大量地方性強、特色凸顯、生動鮮活的教育活動案例。我們將繼續不斷實踐、深入研究,繼續挖據和播散閩南文化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