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祥
摘? 要:很多不良的書寫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在小學低年級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學生們養成的習慣將長期甚至是永久的伴隨他們,將他們良好的書寫習慣培養起來無疑將令他們終身受益。本文以當代小學生常見的不良書寫習慣為入手點,提出了幾點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策略,希望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育;書寫習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0-0015-02
On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developing good writing habits for Ju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NG Wenxiang? (primary school,Xicheng District,Min County,Dingxi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Many bad writing habits have been developed since childhood. In the special growth stage of the lowe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the habits formed by students will accompany them for a long time or even forever. Cultivating their good writing habits will undoubtedly benefit them for life. In this paper,the common bad writing habits of contemporar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put forward some good habits of education strategies,hop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teacher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lower grade;Chinese education;Writing habit training;Strategy
漢字是我國的瑰寶,既是語言,也是文化,學生學習漢字不僅僅是為了交流和應用,更是為了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但是在這個電子時代下,打字逐漸代替了手寫,教師對漢字書寫教學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學生在缺少指導和培養的情況下養成了很多不良甚至是錯誤的書寫習慣,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當代小學生的不良書寫習慣分析
(1)不良的書寫姿勢。學生的不良寫字習慣首先體現在寫字姿勢不端正上,這也是目前困擾廣大家長的一個問題。孩子們寫字時含胸駝背,眼睛距離書本太近,長期如此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導致身材畸形、近視,也很難寫出秀麗、端正的漢字。我們不要小視這個問題,這對學生將來的精神面貌將會產生很大影響,加之如今小學生各個都會熟練的使用手機、平板等智能電子設備,很容易發展成為“低頭族”,這是教師和家長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
(2)書寫筆畫不正確。前不久,一則搞笑視頻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火了”。視頻中的小朋友正在寫自己的名字,但是整個書寫的過程卻如同畫畫一般,每一筆都“出人意料”,所有的筆畫都不正確,完全改變了字形結構。這個視頻在娛樂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當今小學生寫字的一個通病,可以說視頻中的小朋友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的小學生。如果在低年級沒有掌握筆畫順序,養成了這樣胡寫、亂寫、隨意寫的習慣,在以后是很難改正過來的。這一問題主要在于教師在筆畫順序的教學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不多,只看結果,不重過程,不在乎學生是怎樣寫的,只要完成了任務即可。如今,這一嚴肅的問題值得我們的重視。
(3)追求快速和高效。受到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如今的小學生大多缺少耐心和恒心,這一點在書寫中也有很多體現。許多家長都告訴孩子,完成作業就可以玩游戲,于是他們拼命的趕進度,但“快”與“好”顯然是不可兼得的,特別是漢字書寫經驗并不豐富的他們,如果不在寫字訓練中一點一滴的摸索,投入時間和精力,剛剛學會走路就想要跑跳,這肯定是不現實的,這種不良的書寫習慣不僅導致他們無法寫出娟秀的字體,也會影響他們良好個性的建立。
(4)握筆姿勢不正確。寫字是一門藝術,對握筆的姿勢,下筆的力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大多數學生長期用字帖練字,但脫離字帖后,自己寫字仍然不美觀,問題就出在握筆的姿勢上。有的學生握筆力度過大,還有的握住筆頭去寫,這些習慣只要稍稍改正,寫出的字就會大有改觀。但是這一點在教學中顯然也被大多數教師所忽略,很少對學生進行握筆姿勢的指導,學生就這樣與好看的漢字無緣了。
不良的書寫習慣一旦形成,很難改掉,教師一定要抓住低年級學生接觸漢字的初始階段,將好的習慣扎根。當然,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堅持,也需要依賴于好的策略。
2.針對低年級小學生培養良好書寫習慣的策略
(1)定規矩,糾正不良寫字姿勢。低年級小學生的自控意識較差,他們的一言一行都需要他人來監督、指導和規范,就如同正在成長的小樹苗一般,如果不及時修剪多余的枝條,很難長成參天大樹。教師要早立規矩,讓學生在制度下受到嚴格的約束,養成寫字時抬頭挺胸的習慣,有了這一基礎,才能寫好漢字。
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教師都要在漢字教學前先讓學生明確這樣的規矩:胸口離桌一拳,頭部端正,稍稍下低,兩肩齊平,身體保持直立,雙腿自然平放,不抖動,與肩同寬,大腿與地面平行。眼睛與書本保持30厘米的距離(為方便學生理解,我將一尺改為了30厘米)。寫字時,左手按住本子,下巴內收,眼睛直視。握筆的姿勢也大有講究:捏筆處離筆尖一寸(大約3厘米)左右;大拇指、食指自然彎曲,近似橢圓形,中指在食指下面,用第一個關節托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彎曲并依次靠在中指下方;分別從三個方向捏筆,大拇指在筆桿左上側,食指在筆桿右上側,中指在筆桿下方;右手拇指在筆桿的左上側,食指在筆桿的右上方,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這兩指夾緊筆桿。
這樣的規矩不應該只是口號,要踐行到實際中。教師應該大力訓練和監督,對學生的一些不標準動作進行糾正,并針對一些特殊學生制定特殊的坐姿培養方案。比如,有的學生是左撇子,有的學生在寫字時好動,這些情況都需要教師制定出精細化的方案來解決。
(2)明重點,扎實書寫基本功。低年級語文教學承擔著繁重的任務,因為學生年齡較小,接受能力有限,但又很容易養成不良書寫習慣,因此教師必須全面、綜合的組織書寫訓練,面面俱到的顧及很多問題,稍有遺漏就會影響養成教育的效果。想要扎實學生的書寫基本功,養成好的書寫習慣,以下幾個方面是最基本的工作。
首先,學習筆畫的先后順序。如果筆畫的先后順序不對,寫出的字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看上去很奇怪。每一個漢字都有它固定的筆畫順序,教師一個一個去教是不現實的,低年級階段接觸到的漢字都是最簡單和最常見的,這些往往也是一些字形復雜的漢字的構成部分,因此只要掌握這些簡單漢字的筆畫順序,學生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多監督,多訓練,學生按照正確的筆畫順序寫的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習慣。
其次,要注意字的結構,漢字包括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等,如果忽略了漢字的結構,必定會寫錯字。小學生在寫字時時常是“照貓畫虎”,追求“寫的像”,但仔細一看很多都有結構上的錯誤。教師有必要開設專門的知識普及課,讓學生認識各種不同的漢字結構,學會獨立辨別,這樣才能寫得正確又規范。
寫出正確的字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還要讓學生寫出好看的字。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漢字教學中,除了要教會學生字的讀音、寫法外,還要與學生們一同觀察漢字。觀察什么呢?那就是它的特征。比如,“云”字上面的兩橫,要一短一長,這樣看起來才美觀,“葉”字左邊的“口”要寫的稍小一些,而“和”字右邊的“口”則要稍大一些。這些細節很容易被忽略,但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才導致學生們的字不美觀,掌握了這些秘訣,何愁學生寫不出漂亮的漢字。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需要教師抓住細節,一點一滴的培養。
(3)做榜樣,利用學生的潛意識記憶。學生的很多習慣都是無意識養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對他們習慣的養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作為與學生們朝夕相處的施教者,自己平時在講課時的板書習慣早已錄入到了學生的大腦中,我們一定要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做學生的好榜樣,這也是培養他們書寫習慣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策略。
教師的日常板書應做到:一是書寫漢字的筆畫順序正確,文字規整、清晰,不連筆。二是寫字時姿勢端正。三是板書有條理,有層次,一筆一劃,認認真真。
3.結語
低年級小學生是有待修理的小樹枝條,很容易肆意亂長,但具有非凡的可塑性。教師要以責任心、耐心、恒心,在語文教學中將他們優良的書寫習慣一點一滴的培養起來。當然,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書寫習慣也包括很多,這不僅需要學生的堅持,也需要教師制定出多樣化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夠對廣大語文教師起到啟發的作用,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重視起書寫習慣培養這項工作。
參考文獻
[1]齊凌芳.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書寫習慣養成教育策略分析[J].知識窗,2018(20):22-22
[2]王興福.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研究[J].內蒙古教育:B,2016(06):22
[3]楊帆,莫秋蘭.低年級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04):93-94
[4]趙艷春.談低年級學生良好寫字習慣的培養[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06):55-56
[5]邵惠飛.淺談小學低段學生良好書寫習慣養成教育策略[J].文理導航,2015(24):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