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所謂反思是指:“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連接,使兩者連接起來。”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師的反思意識日益增強,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并不是每一個教師進行的教育反思都是有效的、專業的,反思什么?怎樣反思?反思是否有效地促進了教育工作?本文從教師對反思的認識以及行動進行分析,尋找原因,在管理和實踐兩個層面采取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從而逐步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關鍵詞:反思能力;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0-0039-02
Improving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and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EN Ping? (Zhangjiagang Jinfeng central kindergarten,china)
【Abstract】The so-called reflection refers to: "a conscious effort to discover the specific connection between what we do and the result,so as to connect the two."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teachers' awareness of reflection is increasing,but in our daily work,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not every teacher's educational reflection is effective and professional. What is reflection? How to reflect? Does reflection effectively promo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 of reflection,finds out the reasons,and takes som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in the two aspects of management and practice,so as to gradually improve teachers' reflective ability.
【Keywords】Reflection ability;Professional growth
所謂反思是指:“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連接,使兩者連接起來。”縱觀教育的整個過程,教師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種能力對改進自己的工作有獨特的作用,是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研究成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1.溯源剖析尋找原因
隨著課改的推進,教師的反思意識日益增強,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并不是每一個教師進行的教育反思都是有效的、專業的,反思什么?怎樣反思?反思是否有效地促進了教育工作?老師們在認識上和行動上都產生了偏差。
(1)重問題表層,輕理論分析
教師在反思過程中,經常把分析問題的著眼點放在當時正在研究的問題的表面,缺乏透過表面現象而深入全面反思的意識。例如,在一次大班美工區活動中,教師發現自己精心投放的材料孩子們并沒有使用,于是教師反思中寫到:由于沒有在活動前把材料提前介紹給幼兒,致使幼兒沒有關注到新的材料,今后應該注意活動前的提示。這樣的反思,空洞片面,對于幼兒的發展無實際意義。如果對活動中幼兒出現這樣的現象,對照《指南》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進行深入的反思和分析,就能發現諸多問題,如:作為大班,對幼兒日常觀察能力培養的不夠,造成幼兒習慣于使用已知并熟悉的材料,而對新材料的使用缺乏探索能力;幼兒對新材料的使用還沒有形成習慣性,所以不能自主的尋找,目前停留在要教師提醒的程度下;材料對于孩子活動中的作用是不是關鍵,是不是幼兒當時活動中需要的等。
(2)重教師行為,輕幼兒表現
每次教研觀摩活動或日常研究后,參與教師都要對所觀摩的活動進行評價和分析,這是教師集體反思的一個良好契機,對于執教教師和聽課教師都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但是,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教師都習慣于圍繞整個活動過程中執教教師某一具體行為進行描述,并加以評論。比如,目標完成、活動中各環節過渡、教師隨機教育、材料投放、活動評價等,大多是教師的行為,而活動的主體幼兒在活動時的種種表現,似乎已經成為完成此次活動的配角。很少有教師在一次活動結束后,心中能夠清楚有多少幼兒通過本次活動得到了發展,活動后本年齡班幼兒發展目標還有多大差距。由此可見,教師還沒有真正把幼兒發展作為活動的最終目標,幼兒主體地位就很難體現。
(3)重個別問題,輕綜合反思
教研過程中,會經常遇到同一系列的問題不斷發生,每一系列或多個問題之間也經常存在著相互聯系,我們習慣于針對每次具體的教研活動進行總結,而很少把多次的活動或經常發現的相關問題聯系起來去反思,使我們難以找到問題的根本。比如,活動區活動過程中教師出現無目的的指導;教育活動后教師不能準確評價活動效果;戶外游戲過程中材料投放缺乏層次性等。如果單一的反思某次活動中出現的這類問題,可能會得出是因為時間倉促、準備不足、條件限制等原因造成的,但綜合起來反思,就不難發現:出現這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幼兒已有水平掌握不夠,目標選擇多為憑自我感覺,也說明我們的教師專業知識欠缺,對幼兒的觀察不夠到位。
(4)重反思數量,輕反思質量
許多幼兒園要求教師頻繁的書寫活動反思,認為多多益善。但是在實際中,往往出現教師為了完成園內布置的任務,來不及過多的去思考,而是在比較集中的時間里,快速的完成任務,甚至于出現摘抄他人或自己以往的反思文章。低質量的反思不僅沒有提高教師能力,反倒成了他們工作中的負擔和累贅。因此,我們必須盡快讓教師學會反思,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進行理性反思。力求把初步的文字性的堆積,逐步提煉成為能指導自己教育教學實踐的方法和策略。當教師把任務性的反思轉化為內在的自覺性反思時,就是量和質的最大轉化。
2.對癥下藥巧解難題
教師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如何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如何讓教師的反思更為有效?我們從問題入手,在管理和實踐兩個層面采取了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從而逐步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1)去繁從簡
我們對班級的資料進行梳理,去除無效而形式化的一些文本資料,讓老師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反思筆記和案例的撰寫上,要求教師從教育教學經歷中反思,從“333”觀察記錄中反思,做到每日小反思,每周大反思,主題總反思,并針對日常教育活動中的細小環節,展開有效的實踐反思,使反思常態化。
(2)多元學習
反思離不開學習,為了滿足教師的不同需要我們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學習,以學習《指南》《綱要》《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等教育專著對理論支撐的匱乏開展自主性的自我研修學習,以骨干教師和專家引領等方式對各類活動現場開展對話式診斷性學習,以同課異構、一課三輪等方式對教學困惑開展有針對性的理論與實踐的整合性學習,以現場觀摩、園本教研等方式對聚焦的問題開展研討性的團隊協同學習等,通過多元的方式引導教師成長。
(3)搭建扶手
我們倡導“帶一帶”“扶一扶”“放一放”,針對教師不會反思、不清楚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才有效這些困惑給予教師反思路徑的支持。我們鼓勵教師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思得與失,要求老師不寫場面話,不論成敗,如實記錄教育效果;二思師與幼,從教師和幼兒互動的質量作分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三思教與學,教師根據整個教育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因素綜合出來;四思生成與創新,老師將教育過程中因實際需要或隨機生成的內容進行記錄,并分析成敗;五思建議與感悟,老師將教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羅列出來,根據問題寫對策,使自我反思達到一定的深度。反思路徑的支持,有利于增強教師反思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提高了反思的實效,較好地促進了教師的發展。
(4)激發動力
只有當反思轉化為內在的自覺性反思時,才能養成反思的習慣,因此我們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激發教師的反思動力。一是善于發現日常教育工作中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樂于實踐的典型,通過宣傳先進,榜樣示范,進一步擴大反思的影響力,讓老師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二是通過各類觀摩展示活動為教師搭建通往自信和體驗成功的舞臺,在活動中呈現自我反思、協同反思的青春風采。三是開展“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我的教育小故事”等宣講活動,倡導用詩性的語言、理性的審視、研究的目光進行反思交流分享,讓教師心靈中柔軟的情懷得以釋放和舒緩,營造溫馨的教師反思文化。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反思能力的提高需要幼兒園形成一個目標一致的合作共同體,教師才能對照標準主動進行自我反思,敢于針對自己或同伴的工作提出質疑與思考。同樣我們也期待著我們所有的老師在這條充滿耕耘與收獲的道路上用發現問題的眼睛、善于合作溝通的雙手、愿意內省自我的精神與我們的孩子一同成長,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而美麗!
參考文獻
[1]李紅.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嘗試[J].學前教育,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