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臘梅
摘? 要:隨著新課程不斷推進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當下初中語文課的漢字教學實踐中,工具性幾乎是唯一目標。順應潮流的語文教師忘記了漢字同時是一種文化,而且是發展著的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華夏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漢字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著重探討了漢字教學的有效策略,旨在了解漢字的文化特質,并將其貫穿在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初中語文;漢字教學;教學現狀;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0-0121-02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XU Lamei? (Q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school,Jiangning District,Nanji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in Chinese teaching,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Therefore,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instrumentality is almost the only goal. Chinese teachers who conform to the trend forget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kind of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and they are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strong vitalit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on this basis,focuses on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and put them into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Teaching status;Effective strategies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談到語文課程性質時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課標在談到語文課程總目標時也提出,要通過語文課“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同時,“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漢字學習中吸收優秀文化,提高文化修養,從而實現對精神成長的提升呢?這里有不少問題要解決。首先,我們要看清我們漢字教學的現狀;其次,我們要采取措施,在漢字教學中打進文化底色;最終實現在漢字教學中傳承文化的目標。
1.漢字教學現狀分析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堅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積極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掌握嚴謹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識字寫字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但縱觀現行初中語文的教學實際,漢字教學卻讓人擔憂。在作文寫作中,短短600字左右的文章,毫不夸張地說,有的學生出現的錯別字竟然多達十幾個,有的近乎幾十。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漢字教學的有效性。但現實情況是,漢字教學的有效性實現路途上仍有不少阻礙。
首先,教師隊伍漢字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漢字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筆者走訪過幾個中小學語文教師,問他們漢字造字法有哪些,“六書”是什么,不知道的大有人在。這說明我們教師隊伍基本漢字教學知識儲備是不足夠的,也從側面反映了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欠缺。
其次,漢字教學方式單一陳舊,工具主義占據上風,文化特色難以展現。筆者通過一些中小學生了解到,他們學習漢字的主要方式就是簡單粗暴的抄寫,甚至是不帶解釋的。這樣的漢字教學方式對于老師而言,直接省事且便于出成績;但學生記住的卻是被強硬地灌輸漢字的形以及粗暴的抄寫帶來的厭倦,以至于提到識字,就會有抄寫的恐懼,這使得漢字文化中包含的可能性的趣味遺失殆盡。義務教育開始就是識字教育,筆者接手的都是有了六年甚至九年識字經歷的學生。據筆者的粗略感知,學生習慣性把有關漢字(比如,練字、背誦、作文)的學習任務當成對老師的權威性的勉強應付,從中沒有感到絲毫樂趣。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發出警示,學生的寫字,因為“抄寫”這樣機械化的操作變得“冷血無情”,漢字的文化魅力沒得到展現便已被扼殺在作業堆里。
教師不關注漢字的文化特性,只是讓學生死記硬抄,漢字教學中自然就難以展現漢字的文化魅力,又何以引導學生感受漢字工具性以外的內涵從而通過漢字教學傳承文化呢?
眾所周知,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漢字的產生起初為了傳遞信息不假,但從有漢字記錄華夏文明開始,它就被賦予了傳遞文明,傳承文化的重任。隨著歷史的發展,漢字本身也成了創造者們衣食住行文化的直接反映—其本身也成了文化的象征。正因此,其文化性的存在才更應該成為漢字教學的對象,而不能一味地強調它的工具性,以致漢字教學工作事倍功半,甚至有舍本逐末的嫌疑。
另外,初中學生其他學科負擔重,特別是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繁雜的作業讓學生疲于奔命,長此以往,學生潦草不規范的書寫習慣便成理所當然了。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我們教師不改變只把漢字當成工具交給孩子的教學方式,初中語文的漢字教學如何煥發文化活力以及語文課堂如何更好地實現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困擾著我們。
2.提出漢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漢字承載華夏文化,但其本身亦是一種鮮活的文化。我們首先要轉換視角,把漢字看成一種文化,從這文化本體中找到切入點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抓住他們的好奇心。
(1)了解漢字發展歷程,體會華夏文化魅力
以ppt插入圖片的形式或者是用動態的視頻來呈現漢字的發展歷程。這一方式旨在讓學生知道漢字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又到篆書,再隸變,最終楷化的長久時間的歷練。形象化的圖片和視頻能讓學生產生更強的文化認同感,同時能深切地感受蘊含在漢字中的厚重歷史感。
師生共讀《漢字王國》《話說漢字》等集趣味性、文化性及知識性于一體的漢字學習相關書籍。一起制定閱讀計劃,并在閱讀后安排集體討論。此舉旨在閱讀中感受漢字文化,在頭腦風暴中體會學習漢字的樂趣。
(2)讓漢字造字文化走進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本身包含漢字教學,在閱讀教學中適度地給學生進行漢字構形分析,一則引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二則同時加深了印象。比如,講到《<論語>十二章》“一簞食,一瓢飲”的“簞”字時,注釋已經給出了“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的解釋,但學生仍有記不住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形聲”這一造字法,給學生分析,“簞,從竹,單聲。漢朝律令說,簞是小竹筐。簞的本義是盛飯或衣服的圓形竹器。”同時配以圖片和“簞”字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書體的整個流變過程,這樣一番專業而形象的解讀,學生就好奇了。不禁要問,“那老師,‘簡單的‘簡”是怎么回事呢?教師再一番解釋,“簡,用于書寫的狹長竹片。從竹,間聲。”“哦……”學生這時會對漢字產生一系列的聯想:“竹”字頭兒的字,以后遇到就會自覺地想到,跟“竹”有關,應該是個形聲字。學生作為兒童的天然思維同時能感受到我們先祖的創造智慧—能想到把生活中的所見所用發明成一個字—這不就是華夏文化的魅力體現嗎?有研究者說,“華夏民族在自己的兒童時期創造了漢字,其造字思維與個體兒童的思維具有相似性,兒童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和認識特質使他們的漢字學習自然而有優勢。”可以說,造字法的課堂引入,鮮活地證明了這一點。
《論語》中“思而不學則殆”的“殆”是學生容易寫錯的字,可以同樣利用兒童思維與造字思維的相似性去分析從而來加深對它的理解,同時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殆,危險。從歺,臺聲。本義是危險。”學生由一個字,同樣能聯想到同偏旁部首的“殯、殤、殃”等常見字,能理解它們都是形聲字,且都跟“危險、不好的事”沾邊。這樣一來,漢字教學就是事半功倍—由一個字而聯想理解了一串字。這本身也能培養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同時能讓學生根據漢字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從造字中反映出來的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
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兒童的漢字學習不應該是機械的記憶默寫,而是容納了復雜的體驗、感受、認知和思考的活動,漢字的學習過程,是兒童與漢字雙向的對話交流過程,一方面,兒童通過認知、想象、體驗等方式接受漢字,另一方面,漢字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和改造著兒童的思維、態度和認識。”只有讓學生回歸到漢字的想象發明過程中,我們的漢字教學才算實現了其負載的文化傳遞的任務。
總之,在漢字教學中重視漢字的工具性,無非是為文化傳承服務,這一文化指引方向不能偏,更不能本末倒置。所謂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明確漢字的文化傳承意義并為之出謀劃策比抄寫五十、一百遍漢字更重要,方向對了,寫對漢字自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我們的漢字教學,要讓漢字像家人一樣,鮮活地陪伴學生的成長。在講究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的注意力不能偏離文化。我們的漢字教學,要“讓兒童在漢字學習中發展靈性智慧,提高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賈清妍,王佳,任建芳.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漢字教學研究[J].漢語文教學,2018(20):119-121
[2]唐麗珍.傳統文化視角下漢字教學探究[J].大學語文建設,2019(06):25-42
[3]翟玲玲.接受美學視域下兒童漢字學習研究[J].文藝學研究,2017:33-34.16-18
[4]張啟睿,邊玉芳,陳平,張積家.小學低年級學生漢字學習認知診斷研究[J].教育研究,2019(01):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