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旗(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互聯網金融擠占了商業銀行部分業務,使商業銀行經營收入和經營利潤下降;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讓銀行有更多的機會開發新業務,使得衰退的傳統信貸業換發新的活力,以此對沖互聯網金融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探析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等多方面的影響,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快速認識到互聯網金融沖擊下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設計一套與商業銀行發展現狀高度相符的發展方案。
互聯網金融加劇了存款市場的競爭,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危機作用,在這方面促進了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和創新。我國銀行業傳統的經營模式是與熟悉的客戶以及信譽度高的客戶進行交易,但是這種經營模式在現在地網貸平臺以及第三方平臺的競爭下,顯得非常緩慢,導致銀行流失了很多急需要用錢的企業。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商業銀行必須實現從以往熟悉的大行業向小微企業、從批發向零售的轉變[1]。
銀行最主要的資產業務是信貸業務。傳統信貸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各大中型企業和機構,分配在小微企業上的資金少之又少,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帶來了貸款市場主體客戶籌資方式的改變,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發展也因此受到巨大阻礙,發展空間被大大壓縮。從另一方面分析,互聯網金融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貸服務,使商業銀行逐漸意識到傳統信貸審批模式的低效,從而加快信貸業務轉型發展。
傳統信貸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各大中型企業和機構,分配在小微企業上的資金少之又少,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帶來了貸款市場主體客戶籌資方式的改變,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發展也因此受到巨大阻礙,發展空間被大大壓縮。從另一方面分析,互聯網金融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貸服務,使商業銀行逐漸意識到傳統信貸審批模式的低效,從而加快信貸業務轉型發展。
商業銀行雖然一開始通過網點分布廣影響力大信譽度好等優勢,幾乎壟斷了中間業務的渠道,但隨著支付寶推出余額寶這一基金直銷推廣平臺,使互聯網企業匯聚了大量的資金,同時,運用相應的交易平臺,將部分資金應用于銀行之外的渠道,并進行自由流轉,理財、互聯網之間不再存在壁壘,“碎片化理財”模式開始盛行。第三方支付企業、基金公司通過直銷的形式進行高效聯合,打破了銀行一家獨大的格局。雖然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手續費、傭金等非利息收入的增長,但是商業銀行的核心中間商地位被逐漸取代,使得商業銀行通過代理該類產品的收入也大幅度降低。
使商業銀行更加注重客戶滿意度與體驗感。從客觀層面進行分析,第三方支付是金融產業電子化的催化劑,使銀行轉變服務理念,重視客戶體驗感與滿意度,提高金融業整體服務水平。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主要是由于其可以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異地轉賬、跨行轉賬等業務的流程被極大的簡化。盡管商業銀行也開通了手機銀行、網銀等支付手段,但是由于同業競爭問題的影響,各大銀行之間并未進行聯合,造成業務受眾范圍較小。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則察覺到了市場需求的變化,將需求、技術、模式三方進行整合,開發出電子支付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切實滿足用戶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對人們辦理金融業務的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商業銀行加大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用戶的金融需求可以在線解決,線上交易的普及為用戶帶來了一定便利,但傳統客戶服務的缺點也逐漸凸顯。客服人員的專業性、服務渠道的單一性、缺乏統一的客服平臺等問題,導致客服服務效率低下,客戶滿意度越來越低。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在線智能服務得到廣泛應用,商業銀行可以打造智能客戶服務平臺,采購智能機器人對客戶進行回訪,讓客戶體驗地體驗感上升并且提高處理事務的效率。發現互聯網金融忽視的客戶群體,例如無法使用移動通信技術的農戶,有貸款資金需求的農戶年齡基本在五十歲左右,這些客戶群體沒有網絡交易記錄,沒有使用電子支付的習慣,故無法獲得客戶信用等級,商業銀行可以利用網點多、人員多的優勢,健全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加大對農業、農戶的資金支持力度,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同時為客戶帶來超值的服務體驗[2]。
傳統商業銀行的許多客戶都是資金雄厚的大型公司,銀行竭盡全力為他們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由于小微企業客戶存在信息不全、資信質量差、規模小、分散經營、風險承受能力不足等問題,盡管商業銀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采集、整理、審核各類信息,也難以利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來判斷小微企業經營的真實性。商業銀行審批體系不完善,業務審批標準不統一,導致授信質量參差不齊,審批效率低下、客戶體驗差,造成了低風險優質客戶的進一步流失。隨著客戶體驗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客戶對于業務辦理的時效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縮短不必要的審批時間,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盡可能高的自動化審批覆蓋率是提升客戶體驗的關鍵抓手。針對小微業務對審批速度、風控標準化及自動化程度等方面的需求,商業銀行應當建立信貸工廠對信貸業務進行集中化審批,搭建基于數據分析的智能決策引擎,并通過敏捷的工作方式不斷優化迭代規則與流程,提高直通處理率,兼顧審批質量與審批效率,從而整體提高銀行信貸業務的審批效率[3]。
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平臺為客戶提供理財、投資、貸款等業務,使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漸由線下轉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導致商業銀行無法獲得線上客戶的信息和交易行為信息,商業銀行要多渠道獲客,大力拓展金融業務。大型商業銀行可以借助自身優勢集合支付、信貸、理財投資、商品交易等多種金融服務模式,建設消費、信貸與服務體系一體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充分收集客戶的消費行為、信用狀況以及消費習慣等信息,為客戶提供特色金融服務,如通過獲取商戶支付收單流水、社保信息、稅務信息為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提供生產經營類的貸款產品。而中小商業銀行因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自建金融服務平臺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可以選擇與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合作,借助第三方平臺的優勢獲取客戶的信息和需求,從而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金融業務的發展[4]。
通過多渠道的數據信息,銀行可以建立多維度的客戶監測系統,以實現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首先,要充分利用整合行內數據。由于其業務特性,商業銀行本身擁有良好的客戶數據,有助于支持其實施基于大數據的風險管理,除了客戶的基本信息以及賬戶交易活動信息之外,商業銀行還可以收集客戶更多的行為數據,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將成為未來風險控制的重點。但是,大多數銀行目前具有嚴重的數據碎片,數據散落在各個條線的信息系統,無法實現數據共享。因此,下一步是要求銀行打通內部系統的底層數據并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據畫像,從而提供更全面的風險管理。
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出現了各種高效的、適應時代的產品,為客戶提供了便捷和方便的服務。而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中,商業銀行只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劣勢,才能正視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轉變經營理念,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業務重心向零售客戶轉移,以客戶為中心,提升服務質量,簡化業務流程,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服務模式,調整發展思路,向直銷銀行、開放銀行的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