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玲玲(內蒙古師范大學)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特殊的區域經濟體,往往存在較大的發展壁壘,財政及政策上,受主體功能區建設,縣域主要承擔農業保障及生態維護職能,經濟發展要素上,受中心城市等的虹吸影響,縣域內整體呈現人才、資本流失態勢,于政府而言,招商引資工作往往困難重重,這導致縣域經濟體雖然占據的土地空間比例非常高,但由于產業集聚、資本匯聚等情況制約,縣域經濟的產值、利潤、財政收入不甚樂觀,有必要重視縣域經濟的轉型發展。
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區域經濟發展,高度重視區域經濟體的優勢稟賦及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因而,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縣域經濟轉型途徑主要體現在政府職能有效發揮、縣域優勢稟賦挖掘、縣區優勢稟賦應用、經濟發展跟蹤調研。從政府職能有效發揮的角度來看,政府職能有效發揮可以從土地資源、財政預算支出、行政服務重心等角度,發揮政府在地區經濟干預引導等方面的作用,若能積極改造營商環境,落實高速公路、水電供應、人力資源配置等工作,一般可以較好的降低地區內生產成本、生產風險等情況,提升區位優勢,從縣域優勢稟賦挖掘的角度來看,比較優勢和自身稟賦的有效挖掘,可以幫助縣域經濟的轉型發展提方向,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相比其他經濟體的優勢長處,可以提升縣域經濟體的市場競爭力,自身稟賦主要體現在某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上,可以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稟賦下,提升勞動產出,從縣域優勢稟賦應用上,發揮縣域優勢稟賦時,若不能結合經濟市場,最大化的保障效益轉化,將導致縣域優勢稟賦的浪費,整體來看,一般是需要做好成本降低、品牌凝聚、市場開拓等工作,從經濟發展跟蹤調研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跟蹤調研可以結合經濟轉型措施的具體落實情況,了解經濟轉型措施中的不足,深層次了解縣域經濟現狀下,還可以為縣域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更具備針對性的方針[1]。
政府對地方政府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建設具有控制及積極引導的作用,切實有效的發揮政府職能,可以從土地資源、財政預算支出、行政服務重心等角度,為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從土地資源的角度來看,土地資源空間規劃、土地資源審批,可以在統籌運用土地資源,并切實控制、引導土地資源的經濟效益下,可以透過土地資源,為當地產城融合、園區集聚提供便利,從財政預算的角度來看,財政預算支出及支出效用評價,可以依托財政收入、上級政府撥款等,積極落實當地公路建設、水電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等工作,盡可能的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便利,從行政服務重心的角度來看,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當地政府的通力合作,為更好的引導地區經濟發展,落實園區建設、龍頭企業培養等的過程中,有所偏重的服務重心,可以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強化地區經濟發展的向心力、凝聚力,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工作[2]。
例如,重視土地資源的角度來看,就可以結合主體功能區建設,依托地方資源、優勢稟賦等,將某塊土地劃歸到園區建設上,園區建設與居民區錯開,同時針對園區土地資源進行特殊監管,提升土地資源審批效率下,充分發揮園區的價值,重視財政預算上,就可以針對園區建設,積極配套重卡運輸公路、夜晚照明設備、自然水供應設施等,保障園區生產產出下,可以較好的增強園區產值,重視行政服務重心,政府在規劃年度任務時,可以結合地區內發展強勁的企業,通過重點扶持形式,優化行政資源配置,提升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引導效力。
縣域優勢稟賦體現在競爭優勢及豐裕性的生產要素,因而,挖掘縣域優勢稟賦挖掘工作,需重視省市,乃至中央統籌規劃,及潛在競爭經濟體市場信息、本地經濟市場信息。從省市及中央統籌規劃的角度來看,基于主體功能區建設等緣由,上級政府展開空間規劃時,不同區域需要承擔的功能存在差異,經濟發展方向、發展形勢也會存在差異,因而結合上級指導文件,明確地區經濟發展方向下,可以幫助縣級政府取得上級政府的財政支持、行政支持,強化地區經濟發展穩定性及競爭力,從潛在競爭經濟體的市場信息來看,落實縣域經濟轉型時,可以結合臨近縣及存在市場競爭的經濟體信息,采取近鄰縣錯開發展或合作發展,競爭經濟體市場考察等措施,前者可以沉淀產業集聚、規模生產優勢,后者可以了解自身經濟市場存在的不足,采取必要的改進措施下,可以改進經濟結構、行政服務措施等,保障區域經濟轉型質量,從本地經濟市場信息的角度來看,披露本地經濟市場信息各個生產要素信息,可以了解縣域內的比較優勢、稟賦,若能積極的將其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可以明確地區經濟發展方向下,為縣域經濟轉型提供指導。
例如,重視省市及中央統籌規劃下,就可以在明確到某縣域屬于農業區下,縣域經濟轉型時,便可以透過高附加值農業等視角下,積極落實農副產品種植結構優化、農副產品深加工制造業發展等,在此期間,縣域一般可以得到上級的專項財政撥付,或是政策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得到強有力推動,重視潛在競爭經濟體市場信息,有效避開近鄰競爭下,可以在盡可能的減少區域內耗下,最大化的保障利潤空間,若因為氣候、效益等,難以規避商品同質化問題,則可以依托上級政府牽頭,落實區域合作,形成更大范圍的產業集聚效果,從本地經濟市場信息來看,本地經濟市場的優勢稟賦,可以較好的指導地區經濟發展方向,一般需要政府等展開生產要素分析工作,旨在明確縣域內的優勢產業、優質產業、支柱產業等。
縣域優勢稟賦下的經濟轉型措施體現在成本降低、品牌凝聚、市場開拓。從成本降低的角度來看,成本降低可以擴大利潤空間,取得經濟效益下,實現地區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可以做好企業控制、監督約束工作,重視優質企業龍頭企業、大型企業的發展下,改善地區內經濟體結構,優化地區生產成本,除此之外,重視產業集聚、產城融合、園區建設等還可以發揮規模生產價值,優化區域勞動產出,從品牌凝聚的角度來看,品牌凝聚可以打響縣域“特色商品”的號角,形成與“原產地”綁定的品牌優勢下,客戶管理、營銷成本、市場開拓 等工作都會得到優化,從市場開拓的角度來看,市場開拓是縣域經濟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的必經之路,開拓市場時,除了重視招商引資,強化縣域的資本集聚、產業集聚程度外,還要積極配合地方經濟結構,與國內外消費市場有機聯動,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落實客戶管理、市場份額競爭等工作[3]。
例如,重視成本降低下,就可以在結合地區內勞動力豐富及生態功能要求,落實汽車裝配、新能源產業等的發展,若能在本地形成產業園區,并積極落實本地企業扶持及外地企業引進下,一般可以在發揮規模生產優勢下,強化汽車裝配等產業在當地的扎根發芽,重視品牌凝聚,就可以在開展經濟合作時,多注意售后保障及合作信譽培養,形成市場公信力下,可以逐步的沉淀“原產地” 品牌價值,重視市場開拓,便可以積極結合線上銷售渠道開發,拓寬銷售市場,沉淀忠實客群體等情況下,可以較好的助推縣域經濟轉型工作。
經濟發展跟蹤調研下的經濟轉型措施,主要體現在政府等對縣域經濟結構隨時間變化的狀態信息進行綜合評價,依托縣域經濟產值、經濟結構、未來發展潛力等進行分析,了解經濟轉型過程中是否存在不足,若發現“有為政府”建設效力不足,或是地區經濟結構畸形,經濟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動力不強等風險下,可以及時進行因素分析,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優化縣域經濟轉型工作。
例如,重視經濟轉型情況評價下,就可以結合招商引資業績,了解到政府職能在發揮過程中,無法積極引入外部投資,在此情景下,便可以積極優化招商引資小組,同時盡可能沉淀區位優勢下,優化招商引資管理工作,輔助縣域經濟轉型工作。
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區域經濟發展,高度重視區域經濟體的優勢稟賦及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為更好的支持縣域經濟轉型,優化縣域經濟產值、經濟結構、營商環境等,有必要重視政府職能有效發揮、縣域優勢稟賦挖掘、縣區優勢稟賦應用、經濟發展跟蹤調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