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馳(中共四平市委黨校)
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組成要素,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強調,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為民的事沒有小事,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要改革創新,完善基層治理,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化服務。 城市社區是距離百姓最近的組織,是黨和政府政策的宣傳口、傳輸地;是收集民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增加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主要依托。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必須“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人民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心也是在基層。社區的服務搞上去,管理的能力搞上去,社會治理水平也就搞上去了,那么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就更近一步。推動城市社區高質量發展對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對增加城市居民幸福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具有重要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基層的社會管理工作任務愈加繁重,城市居委會這一管理形式在規模、人員等方面存在不適應的情況。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文件當中明確我國城市社區功能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面向老年人、殘疾人、貧困戶、優撫對象提供必要的社會救助,為其提供相應的社會化服務;二是維護好社區衛生。這也是保護城市衛生工作的前提,同時發展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和計劃生育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三是通過文化站或者社區活動室、社區廣場等現有文化活動設施,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積極的文化、體育、教育、娛樂等活動,豐富社區文化;四是通過美化社區環境,提高居民環保意識;五是作為社會治安防范體系的一部分,需要加強社區治安,實行群防群治,維護社區環境安全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我們逐步將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區的功能也在逐漸完善。對社區的定位始終未變,圍繞著社區公共服務、美化社區環境、保障社區安全、豐富社區文化等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工作優化升級,同時還不斷承擔輔助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的職責。
近幾年,黨和政府更加重視社區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通過新興科學技術、提升民眾的民主參與意識,實現精細化管理,創新城鄉居民自我治理的新模式。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滿足人民實現多向往的生活是政府根本職責所在。而社區本質上是居民生活共同體,百姓居住的小區社區環境好了、人氣旺了、管理有序了,其幸福感才會大大提升。因此,建設形成“平安、文明、民主、宜居、幸福”的和諧社區,是服務民生、發展民生的具體實踐,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一環,缺一不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社區的民主渠道、基層協商制度愈加規范、完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基層社會治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工作任務與資源的不匹配。
其一,社區治理的負重過度,給基層社會治理造成極大壓力。把原本由單位或者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事項和社會管理包袱甩給基層。而基層社區發展程度又不能匹及相應社會問題。這進一步導致社區權力和職責不匹配,形成“三多三少”的基層體制現狀即:權利少,事務多;權益少,職責多;資金少,服務多。以街道辦事處為例,市、區級政府把很多行政管理事務的工作落到街道一級,街道辦事處的科室設置是按照上一級政府機構設置而來,但不同之處在于街道辦事處沒有和上一級政府同樣的地位和權利來承接一些事務。同時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相對較少,因而導致負擔的不斷加重。
其二,社區人才的流失過快,給基層社會治理造成極大壓力。筆者曾調研本市社區發現一個現象,上級政府下派各項指標任務到街道,街道又轉介給所轄社區,街道和社區的任務量都很重的情況,同時出現人員配置不夠的問題,街道可以向社區借調人員工作,導致社區工作人員少之更少,這對社區人員針對所轄小區住戶的管理普查增加難度。隨著城市人口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流動性人口激增。對流動人口的統計與管理又成為了社區管理一項工作,這讓本就資源配置不足的社區工作帶來新的難題。在眾多困難挑戰下,社區人才的缺乏也就成為阻礙城市社區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三,社區工作的體制機制不完善,給基層社會治理造成極大壓力。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社區工作除了人員配置上的問題,還存在工作人員流動性大,一部分人業務剛剛熟絡,遇見更好的機會就走了。人才的流失與基層人員激勵機制不完善有著密切關系。很多年輕人到崗以后看不到工作的發展前景,晉升無望,工作收入又偏低,很難耐住性子做社區工作。同時上級單位隨時派遣不相關的任務,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很多工作經常重復性的完成,這無形中增添社區工作量。基層社區工作需要耐心、細心與責任心,事無巨細又繁雜多變,而社區工作又恰恰與人民群眾的連接最直接最密切,如果社區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居民矛盾有可能得不到及時解決,社區群眾生活滿意度下降,黨的執政基礎就不夠牢固。因此,要推動城市社區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所遇難題。
推動城市社區高質量發展亟待政府的有效轉型。那么如何轉?怎么轉?針對社區面臨的現實困境,政府逐一幫助解決。從理論層面上,加快政府從管理的角色向服務的角色轉變,目標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實踐層面上,政府通過支持并扶植基層工作達到為群眾服務的目的。也就是說,政府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宣傳引導公眾參與基層治理,幫助社區解決現有難題,實現社會協商通暢。按照這樣的邏輯和出發點,筆者大致從三個方面總結政府在推動社區發展,實現基層治理過程中的作用:
(1)發揮政府的服務作用,把人力、財力放到基層。社區工作實質上也是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政府工作本質是服務人民,社區工作無論本質還是實際更是服務人民。但因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城市社區的發展始終停留在為“上”服務,對“下”無力的局面,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本在人,而推動城市社區高質量發展核心要素也靠人。那么政府可從服務的角度,花大力氣為社區培養并輸入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從理想信念教育到法律法規培訓,有針對性有周期性的進行人才教育與培訓,完善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晉升機制的設置。當前缺人是當下社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原因之一就是工資收入與工作任務量不匹配,工資水平相對較低,晉升空間有限,這大大降低了青年人對社區工作的熱忱度,人才流失極快。社區工作繁瑣復雜,需要工作人員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如果不能從體制機制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那么社區工作將很難開展。因此,政府除了向社區輸入人才之外,還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來留住人才。減少人才流失是一方面,社區的工作機制要從頂層設計上加以解決,自上到下,統一歸口,減少多頭管理的現象發生。隨著人力的到位,相應的物力資源、財力資源的傾斜與下沉,加上體制機制的完善,社區工作才能在完成“對上”任務,服務“對下”群眾,如此才能更好的鞏固基層政權的群眾基礎。
(2)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意識上加強引導,讓公眾對社區有個正確認識。以往人們對于社區發展的認知只停留在政府、街道、居委會和企事業單位。隨著社區功能的不斷完善,特別新冠疫情爆發,社區等相關的社會組織力量得以顯現并不容小覷。通過這次疫情。居民對社區的認識也在逐步加強,這完全得益于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社區功能再近些年中真正發揮實效。因此,地方政府可從社區黨組織的建設入手,加強社區黨建的自身建設、改進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方式、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群眾功能,這是黨的全部工作方式和戰斗力基礎。以本市為例,每年政府都會撥給社區黨建經費,當前的社區黨組織建設與宣傳已經基本完善,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不能只是做做樣子,要從根本上樹立社區黨建的意識,這樣才能實現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中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與社會治理中人民群眾主體的協商溝通才能更加暢通。換言之,社區依靠黨組織發揮其功能最大值,政府靠社區黨組織來引導社區工作效率最大化,從而提升人民群眾對社區工作、對政府工作、對黨工作的滿意度,實現群眾基礎更牢固。
(3)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比如物力與技術的幫助。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技術讓數字化時代悄然而至。如何更好的服務社區用戶?更好的為社區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是建設社區數字化操作系統需要考慮的問題。社區要收集政府政務信息,傳遞新思想新政策,迅速實現上傳下達,需要信息化、數字化、互聯網這些技術手段來實現。而這些均離不開政府協同企業的共同扶持以及政府所制定的產業綱領和頂層設計的保駕護航。通過智慧社區建設美麗幸福和諧的社會主義家園,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的執政形象和工作效率。智慧社區建成,城市才能稱之為智慧城市。這將是長期的發展過程,發揮政府資金與技術的扶持作用,形成政府長遠漸進式發展的思維,方能推動城市社區向高質量發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