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重慶旅游職業學院)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1+X”證書制度作為緩解高職教育就業矛盾,拓展就業渠道的重要通道。“1+X”證書制度,明晰“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重要價值,鼓勵更多的高職院校將職業技能等級培訓活動納入到育人體系中,深化職教改革,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在這一背景下,站在制度實施層面,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把握職教改革的開放性,堅守職教改革的公益性,促進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
酒店行業屬于現代服務業,最初的職業資格證書有準入類職業資格、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和管理類培訓資格證書。2014年,國家下發通知,取消相關準入類資格、水平評價類、管理類培訓等資格評定活動。2019年,教育部出臺“1+X”制度,旨在規范職業技能等級資格評價體系。[1]酒店類行業具有勞動密集型、崗位眾多特點,不同崗位職責隨著酒店業的發展,也帶來新的變化。如現代網絡預定模式的發展,前廳預訂崗位工作量越來越少,而是由客人通過旅行社、在線旅游企業等多個渠道自主完成,前廳預訂崗位工作重心的轉移,要體現在客人入住、在店、離店時所提供的“有溫度的服務”中。同樣,酒店業類型較多,科技的進步,對一些崗位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如高星級酒店所提供的送餐服務,可以被機器人所代替,降低酒店管理成本,提高酒店送餐服務規范性、及時性。酒店在入住登記領域,開設自助服務窗口,滿足客人自主辦理入住手續。在酒店營銷領域,新媒體營銷途徑的拓展,如抖音短視頻營銷,微信營銷等模式,提高了酒店業營銷精準度。
“1+X”制度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更要審時度勢,積極探索,將之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聯系起來,打造“雙元”育人模式。現代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對于酒店管理專業,高職院校要做好前瞻性規劃,通過引導、參與社會化機制,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系的互融,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職業教育在改革實踐中,要秉承學習與借鑒,結合學科育人實際,開創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德國的“雙元制”、澳洲的“TAFE”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模式,加拿大的“能力為本”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等。[2]“1+X”證書制度背景下,為深化產教融合拓展了路徑,將“證書”培訓與“學歷”教育整合起來,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學科課程結構,構建專業化教師團隊,實現“雙主體”合作育人。“1+X”證書制度,可以更好的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特別是在教材、教法、教師改革中,將校內與校外資源進行拓展整合,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生態鏈,增強職教辦學活力。
職業院校在推進“1+X”證書制度下,要突破傳統育人模式,要將重心放在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上。如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獲得“前臺接待證”“糕點師”“咖啡師”等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1+X”背景下,提高了職校人才培養質量。在實施中,需要把握三點。
從“1+X”證書制度的實施,證書本身,要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互銜接,要從教育頂層深化辦學機制改革,確立育人方向。建議從政策、制度上,對職業標準由國務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對教學標準,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通過科學統籌各部門職責功能,以“開放性”態度,實現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同時,要加強對旅游業、酒店業等主體的參與,貼近行業實際,共同制定職業資格等級框架體系,確保各部門協同并進。
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要把握“公益性”特征。考慮到職業教育專業多樣性,發展不同步性實際,在“1+X”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與現有經濟體制相契合。政府方面要確立市場地位,積極協調職業教育與培訓標準化建設任務,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資格標準化制定,鼓勵更多的酒店業、旅游業單位,能夠發揮監督職責。“1+X”證書制度的實施,將教育行政職能與“優勝劣汰”市場機制相融合,避免認證重復、濫發證、亂培訓等弊病,確保職業資格管理科學、有序。
從職業教育實踐中,要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的育人經驗,優化人才育人方案和管理辦法。“1+X”證書制度的實施,將學歷教育與職業等級培訓相并列,兼顧學科教育與職業培訓,促進兩者的互融互補。需要強調的是,在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中,兩者的定位不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不能縮短學歷教育課時,更不能減少學歷教育知識和能力培養。對于酒店管理專業,在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中,要運用“學習遷移”理論,實現兩者的協同。在職業資格培訓環節,引入企業真實情境,走進酒店,接受某一崗位實訓。在校內專業教育中,從知識理論學習、崗位實訓教學,要順應學科特點,確保教育可持續性。職業教育要從重外延轉向重內涵發展,對“1+X”證書制度的實施,要從酒店管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中,將學歷教育課程與職業崗位標準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X”證書制度下,對酒店管理專業育人模式的改革,要與國際酒店企業相結合,從課程設計、組織、實踐、實習等環節,由國際酒店企業、國內酒店集團等共同參與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行業特點,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如利用節假日等課余時間,安排學生走進酒店企業,認知崗位,習得職業技能,化解酒店企業節假日高峰期“招工難”問題,實現院校、企業、學生“三贏”。同時,酒店類企業在“X”證書等級考核與標準制定中,要全程參與,負責實施與考核。如酒店不同崗位職業標準的制定,教學課程及職業技能的學習,要與高職院校協同一致,做好相關證書技能的有效考核。在酒店組織評價中,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對學生的考核與培訓。校企雙方在師資、專家、質量督導方面,共同組建考核隊伍,對相關崗位職業技能等級進行核定。加強激勵機制建設,特別是在酒店管理領域,要充分發揮校企優勢和主動性,從人才培養、人才使用、激勵評價等方面,重視職業技能等級培訓與實踐評價,從經費、設施設備建設上,開辟專門的實訓與教學評價場地,完成學生職業技能等級鑒定。
基于“1+X”證書制度,從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的協同,需要深化校企合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從職業技能學習中,提高自我綜合職業素能,更好地走向未來崗位。“1+X”制度下,酒店管理專業學科教學,要引入國際、國內先進酒店企業的職業技能標準體系,要在學校教育中,將酒店業新的服務理念、服務技能、服務流程等納入教學中。如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認證體系,與國際、國內酒店集團,完善前廳接待證書、餐飲證書、客房師證書、花式調酒師、品酒師、咖啡師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課程體系;對照酒店管理行業實際,積極開發、認知與酒店相關的其他等級證書。如酒店營銷師證書、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師、酒店職業經理人證書。結合現代酒店服務業發展,拓展與酒店職業相關的素質類職業技能證書。如酒店普通話證書、酒店職業英語證書、酒店計算機管理證書、酒店日語證書等。通過對不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設計、開發與實施,要結合行業發展趨向,要聯系院校學情,要綜合校內外師資優勢,增進理實一體化教學。在高職教學中,要對照酒店行業相關標準,要充分利用現代媒介技術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如在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教學中,注重信息化教學,構建學科課程資源庫,建立完善酒店管理專業相關實訓課程學習檔案,提高實踐教學針對性。
“1+X”證書制度背景下,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模式的變革,要積極順應行業發展實際,從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建設、選修課程、實踐實訓課程等體系中,強調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讓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外,還能獲得更多的“X”證書。在課程整合上,將原有的前廳服務與管理、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酒水服務與管理、職業英語、酒店管理實務、酒店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微信營銷、創業指導等課程,與“X”證書課程進行對接,設定客房服務師(初、中、高)。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將校內專業師資,與酒店企業技師、行業專家整合起來,參與到酒店職業技能等級培訓與考核中,發揮各自優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鼓勵校內教師教學創新,引入酒店業“能工巧匠”,共同組建優質師資隊伍,對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的理論與實踐部分進行負責落實,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水平。
“1+X”證書制度下,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要從校企深度融合,構建面向職業崗位的多元化、動態化課程體系。校內課程,從理論與實訓相結合,校外實踐,以企業實訓為重點,緊緊圍繞“1+X”育人目標,構建多維度教學場景和教學體系,實現“知行合一”,將“X”證書與酒店管理學歷教育統合起來,提高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