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四川現代職業學院)
民辦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謀生技巧,更要在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縮短專業化技能在實際崗位上的磨合期,以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深化產教融合,為高職院校培養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打開了一條新思路、新路徑。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仍然將更多的焦點擺在了“就業”這一角度上,將就業率作為評判職業教育水平高低的一個核心指標。然而,隨著市場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市場經濟環境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態勢,尤其是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中的“高精尖”工匠型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對比當前我國民辦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多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仍然以理論課為主,教學模式單一,教材內容陳舊,無法跟上市場需求。通常情況下,課程設置先理論后實訓,在實訓方面,教學內容設置也無法緊跟市場變動情況,實訓內容落后,從而讓本專業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適應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
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擺在民辦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教育工作面前的是“如何迎合市場,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然而,職業教育供給與企業需求的脫節,很容易造成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無法勝任企業會計實際工作,不能急企業崗位之所急。從目前教學實際上來看,很多學校的實踐課程仍然只停留在表面,比如:聘請行業專家入校授課、企業員工到校兼職、行業專家參與制定校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等。但是由于財務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多數財務信息極度保密的,針對本專業的教學工作很難深入到企業的實際業務當中。
盡管目前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財務管理方面的教材,甚至很多教材內容標注著“實務”“實訓”等字眼,但是真正能夠與職業崗位標準相對接的教材卻非常少,教材內容很多不能與實際崗位工作過程相銜接、相匹配。此外,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老師大多數都是理論性教學,本身就缺乏崗位工作經驗,對財務管理的相關內容缺乏工作體會,這樣會直接影響到老師對學生財務管理技能的培養。
從產教融合角度看,民辦高職院校應將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銜接,就財務管理相關就業崗位的實際情況,構建與之匹配的會計課程體系。具體措施有如下四點:
第一,修訂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依據,也是課程建設的前提。民辦高職院校想要在財務管理專業實現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就必須要先革新課程標準。為此,高職院校可以開展財務管理課程改革相關專題調查,圍繞職業崗位需要、職業技能要求、企業需求等方面內容進行調研,使課程體系與崗位工作體系相對應,并根據職業活動的相關任務要求,創設學習任務,優化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第二,豐富課程內容及形式。在財務管理專業傳統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可以融合產教融合的相關內容,設置面向行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化課程教學體系,革新課程教學標準及內容(包括專業教學標準、教學內容及相關教材的撰寫等),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融入情景教學、實習實訓、學生就業創業、成果轉移轉化等多種培養模式。第三,注重實訓項目開發。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實踐性要求非常高,深化產教融合需要完善專業實訓環境。對此,民辦高職院校應積極搭建本專業的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為財務管理專業相關課程的開展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備。第四,革新教學方法。民辦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個長遠的過程,應把握該專業相關崗位工作的實際需要,以探索產教融合的教學方式,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改革與之匹配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人才培養模式。對此,民辦高職院校可以針對該專業建立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面向市場需求和崗位發展態勢,充實財務管理相關課程的資源庫,申報學校教改研究項目,深化教學改革具體路徑。
民辦高職院校應根據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未來的從業情況及崗位需求情況,搭建創新實踐平臺,以專業為紐帶,模擬真實的行業環境,從而建立起產教融合的實訓教學機制。在具體操作中,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請進”學校,例如請代理記賬公司的專業人員對學生針對不同行業的財務賬務情況進行專業化分析、培訓,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崗位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內容,并讓學生們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通曉企業所需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實際技能和知識要求,以使該專業在“教”與“學”上更具針對性。例如:民辦高職院校可以聯合當地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引企駐校的方式組建面向市場、面向行業的現代財務學徒班。例如: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云會計工作室,引入代理記賬業務,以讓學生能夠在工作室里做真賬。
面向市場化發展要求的職業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工匠精神融入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就必須要建立雙師制,通過“校內教師指導+企業教學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來豐富教學思路。具體在實際操作中,民辦高職院校可以邀請行業內的相關專家兼職學校的教師崗位,以利用他們所擁有的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業務能力,幫助學生學習到本專業相關崗位的實操技巧。校內教師則主要負責財務管理專業相關理論課程的教學,并要定期到企業中進行掛職、學習或課題研究,以提高學校教師隊伍的職業能力。兩者還應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共同編寫財務管理專業級教材,共同開發教學課程,以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工作。在此基礎上,針對雙師隊伍要相應建立起完善的兼職兼薪制度,以吸引更多企業專家參與到學校專業課程研究當中,促使學校體制內老師走出去學習更多專業操作技能,推動企業財務管理技能型人才與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雙向流動。
財務管理專業的實踐性要求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入財務相關工作的具體流程,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可以引入“以賽帶學模式”,采用競技的方式提升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們的專業化能力。由于財務管理涉及到財務、管理、稅務等多個活動,因此,技能大賽在設計上應涵蓋多個領域,包括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決策分析、財務管理案例分析、風險控制分析、稅收籌劃分析等,可以根據不同領域設計相應的技能大賽主題,并在課程體系內組織學生們積極參與一系列的課內分組競賽、專項競賽及全國競賽等。
財務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不僅需要在課程體系內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應通過產教融合培養學生適應市場、適應崗位的綜合素質。作為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如何通過產教融合深化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當前市場環境需要更多高素質、高技術技能的財務專業化人才,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整體來看,民辦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融入產教融合思路,實現課程設計與崗位需求相銜接,建立產教融合實訓教學機制,并通過建立雙師制來發揮產教融合教學優勢,以培養全方位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在此基礎上,民辦高職院校還應保持校企之間的常態化溝通,一方面依據企業用人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還應以培養工匠型人才為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應職業發展需要來積極引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工作當中去,以切實提高人才培養實效及人才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