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小學部 司柳娟
流動兒童是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重要對象。我們一直注重培養流動兒童的思維能力,而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些學生活躍的思維活動。因此,小學數學理所當然地成為培養流動兒童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全體教師立足于教學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圍繞著教材內容,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思維訓練策略。
流動兒童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正是由于這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夠成熟,像一張白紙一樣任憑老師隨意勾勒各種線條,涂抹各種色彩。因此,小學生在學習習慣和性格養成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需要老師依據流動兒童的年齡特點,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程把控,確保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例如在學習“位置順序”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給學生們展示一幅小動物賽跑的畫面,充分吸引流動兒童的注意力。接下來,教師可以這樣說:“今天,動物王國的國王邀請我們去觀看小動物賽跑比賽,還邀請我們大家作為比賽的解說員。誰能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參賽選手的位置和順序呢?”此時,孩子們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在經過一番觀察之后,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說出小動物們的位置及順序。這就說明唯有結合流動兒童的認知能力,才能使其學習興趣得到快速有效的激發,幫助其找到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原動力。雖然,流動兒童普遍存在好奇心旺盛、注意力不集中、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等特點,導致流動兒童在聽課或者學習的過程中自控能力較差,難以形成較強的專注力。但如果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具有吸引力,就會引發流動兒童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依據流動兒童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程把控,確保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流動兒童年齡雖小,但是同樣擁有較強的群體性,愿意與同齡人在一起相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出團隊協作的力量。時常開展一些小組合作教學,讓這類學生在一起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取長補短,激發出更高的學習熱情,迸發出更強的創造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可以獲得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教學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找規律”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流動兒童布置這樣一個任務“用三角形與5個圓片擺成一排,使圓片與三角形間隔排列”。然后再將全班學生分若干個小組,大家一起合作研究正確的擺放方法。經過學生的一番討論,發現有兩種不同的擺放方法,這一發現讓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都獲得了大幅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以此來激活流動兒童的好勝心與進取精神,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發揮出自身潛能,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列出幾道應用題,再將這些應用題分配給各個小組,看哪一組在保證準確率的前提下,解題的速度最快,合作意識最強。這樣一來,同學們的思維都變得異常活躍,很快就計算出應用題結果。教師可以給獲勝小組發放相應的獎勵,同時給其他小組送去鼓勵,鼓勵大家繼續努力學習,不斷超越自己。另外,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時常需要教師借助外物和氛圍營造出相關教學情境。因為只有在相應的氛圍當中,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思考當中,使自身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與提升。在這個過程當中,角色扮演是一種非常適合流動兒童的教學方式。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與自身潛能,幫助這類學生發現數學奧秘。不僅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了完善與提升,更滿足了流動兒童的表演欲與好奇心,獲得更加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比較法的基本特點,依據教學需求,在閱讀指導活動中科學地運用比較法,擴展學生學習視野,提高流動兒童的數學素養。在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將新舊知識連貫起來,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針對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加深流動兒童對新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逐漸形成數學思維。例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讓學生從面、棱、頂點三方面進行相關知識的對比,得出“正方體是特殊長方體”這一結論。還可以針對長方體表面積的兩種求法進行比較,讓流動兒童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從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體系。另外,數形結合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它同樣可以幫助流動兒童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數學思維,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在蘇教版的教材當中,就包含很多適合數形結合的教學案例。通過這些教學案例的講解,可以幫助流動兒童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再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事物上,形成一定的數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例如“七巧板”就是生活當中一種常見的益智工具。教師可以在進行數學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利用七巧板來導入相關教學內容,通過這種數形結合的方式帶領流動兒童進行思考,在增加教學趣味性,降低教學難度的同時,使他們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
數學不僅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對于流動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同樣具有較高的要求。對此,老師必須加大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緊密圍繞著教材內容多開展一些實踐類教學活動,幫助流動兒童認識到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學習“體積”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給學生播放一段“烏鴉喝水”的動畫視頻,然后讓學生回家之后,模仿烏鴉喝水進行體驗和觀察,對數學知識的真理性與科學性進行檢驗與驗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流動兒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可以直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又比如在學習“乘除法運算規律”時,教師可以讓流動兒童計算一下一袋醬油1.2元錢,那么5袋醬油多少錢。利用這種帶有生活情境的數學問題,取代以往那種枯燥乏味的乘法算式,會讓流動兒童認識到生活當中處處都用得上數學,每個人每一天都會使用到大量數學知識。這樣一來,流動兒童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觀察生活,促進其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整體提升。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能使數學教學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對于數學教學工作的更有效開展具有重要作用。
對于現代化情勢下新型人才來說,數學思維能力是一項必備的素養。因此,從小學階段開始,數學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這項素養的訓練與提升。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多為流動兒童提供一些思維能力的訓練項目,使流動兒童不但掌握住教材中的數學理論知識,還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現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