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勻音
剛剛步入十月,我們就迎來了中秋節。很巧的是,今年的“月餅節”和國慶節撞了個滿懷。不知道同學們此刻能否放下手機,和家人一起吃月餅、品清茶、賞明月呢?
說起中國最具民族性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可是繞不過去的代表性節日之一。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這些神話和意象幾乎沉淀為國人精神世界的底色,氤氳出浪漫、傳奇的色彩。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騷客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與中秋有關的文字。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那輪明月。我們來看一看,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筆下,又有著什么樣的“中秋往事”呢?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如果不看任何背景介紹,僅看兩首詩的標題,大家能否感受到其間的微妙不同?一個是“招友玩月”,輕松自得之情躍然紙上;一個則是“湓亭望月”,相較之下顯得冷靜肅殺。
第一首詩,作于白居易34歲之時。當時,他在長安做校書郎,生活悠閑,心境平和,對著明月,自成一派,瀟灑自在。坊間傳聞,白居易寫詩講求雅俗共賞,希望路邊的老太太也能讀懂他的詩。“欲邀同賞意如何”“今夜清光此處多”也成為白詩“老嫗能解”風格的完美注解。
然而,等到寫作第二首詩時,白居易已因直言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住在潯陽(今江西九江舊稱)。今時不同往日。詩人所處的環境與昔年的曲江、杏園已不可同日而語。故鄉遙遙,何時歸去?能與往年一樣的,也只有月光了。同樣寫“今夜清光”,此詩中的黯然神傷與前詩形成了強烈對比。
由此可見,詩人看的是月,寫的是人。同學們,你們又會看到什么樣的“清光”,想起什么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