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 龔寶霞
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需要學生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抽象的思維能力。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更注重對數學專業知識的講授,為了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教學形式較為枯燥。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習興趣并沒有真正被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課堂教學效率較低。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能夠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讓單一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靈動。而“演示法”則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實物或者是教具來進行示范性操作,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手段。演示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靈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被激發。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通過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愿意投入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當中,并且能夠積極配合教師進行動手實踐與操作。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在課堂中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為短暫。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注重于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激發,這樣的教學效率顯然是較為低下的。而“演示法”在數學教學中的巧妙應用,可以將數學教學的流程進一步簡化。教師結合教學的內容,適時地采取不同的實物與教具,可以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術語以及結論等都變得更加直觀和具體。
小學生更愿意動手進行實踐與操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抓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特點,創設出符合他們學情的教學方式。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演示法”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度,還能夠讓學生學會手腦并用,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只有當學生的學習變成一種主動的行為,他們才能夠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并且愿意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
教師在使用演示法進行教學時,要能夠結合教材的內容,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發展水平,科學地使用實物或者教具。
比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時,學生對于長度單位的認識較為抽象,如果讓他們單靠眼睛去進行觀察,是很難預測出實物的長度。因此,教師在教學生認識線段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厘米”的認識,可以讓學生用小尺去測量一下自己的田格本中田字格一邊的長度;去測量一下訂書機的寬度;去測量一下自己食指的寬度等。學生特別愿意動手進行實踐,因此,他們會很樂意用小尺去測量教師提示的幾種實物。在測量結束之后他們會發現:田字格一邊的長大約是1 厘米,訂書機的寬大約是1 厘米,食指的寬大約也是1 厘米。這樣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1 厘米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他們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兩根手指大約比劃出1 厘米的長度。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小尺測量一下自己一拃的長度,并且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手,去測量一下課桌的高度以及椅子的高度。還能夠讓學生明白,即便是沒有小尺的時候,也能夠估算出實物的長度,因為我們的身上就擁有這樣特殊的“尺”。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發現自己身上特殊的“尺”,教師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去尋找一下身上有哪些特殊的“尺”?學生在進行細致的觀察之后,可以清楚地意識到“一拃”“一步”“一庹”“一腳”,都是自己身上的“尺”。這樣教學,不僅能夠拉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還能夠讓學生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
教師在教學當中,僅僅依靠演示法進行教學顯然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將演示、知識點的講解以及與學生的交流緊密地聯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的相關概念等知識點能更為深入的認識與理解。
比如教師在教學《觀察物體》時,由于學生處于不同的觀察角度,他們所觀察到物體的形狀、特征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可以利用實物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對物體進行細致的觀察。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不同角度觀察到物體的形態,用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僅僅是依靠學生結合圖片或者自行觀察發現規律顯然是不夠的,這需要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觀察進行講解。指導學生在觀察的時候,能夠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與技巧,可以通過抓住事物的某些顯性的特征來發現觀察的規律。這樣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觀察起來更為直觀和形象,也讓學生能夠懂得運用方法與技巧進行觀察。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能夠結合教材的內容,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科學合理地運用“演示法”進行教學,將數學以更為直觀與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更為高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真正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激發起來,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與學習,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