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杰,羅 洎
(四川輕化工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 自貢 643000)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對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將鄉村振興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強調以農業生產體系為基礎,農業經營體系為驅動,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同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進一步完善農村農業的經營制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奠定制度基礎,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體,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只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確保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目標的圓滿完成。
農業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發展的最新表現,也是解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的關鍵,因此,在農村大力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對于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發展的全新思路,指明了方向。農業體系把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作為最終目標,保證我國農業沿著科學發展道路走,這也是十九大后我國農業發展的原則。農業產業組成要素構成一個功能強大的體系,是改造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農業產業體系是集農產品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綜合系統,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核心在于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分工與協作。
農業產業體系涉及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明確的定位,發掘自身優勢和潛力進行分工和合作,從而構建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實現農業產業經營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效率達到最大化。龍頭企業的優勢體現在人才團隊、技術支持、資金保障、農產品質量、銷售市場等方面,在農業產業體系中起到核心作用;農民合作社是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服務組織,連接著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起到橋梁作用,在動員和組織農民加入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等事項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農業產業體系各成員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又通過合作過程、協議保障等方式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農業產業體系中現代化的農業企業是龍頭,合作社是龍骨,家庭農場是龍甲,實現了信息與技術共享、效益提升和成本降低,從而達到農業經營的體系化、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農業收益最大化。
農業產業體系內各經營主體按照市場資源配置規律,通過簽訂協議、合同實現要素流通,合理優化資金、土地、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實現各類經營主體在體系內穩定合作,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各類風險。在農業產業體系中,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向家庭農場、散戶提供資金、技術、市場等要素,家庭農戶則通過合作社向龍頭企業提供過剩的勞動力、土地、初級農產品。農業產業體系內各經營主體間的要素流動,通過合理的配置獲得規模效應,同時又增強了體系內成員的凝聚力,形成了穩定的利益聯結體系。
從當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上來看,已經具備了適應市場發展的能力。市場化發展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市場化發展為我國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保障,并直接促進了農業企業的現代化,全面提升了整個農業產業在市場經濟下的整體競爭力,同時也有效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農業產業體系包含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農業觀光旅游等產業的各個主體。 主體之間的分工協作,使各產業更加專業化,經營更加效益化,實現了產業體系內的融合,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馬安村發展農業產業化體系,通過著力做大做強海升標準化柑橘種植園、德康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園、貢醋文化產業園、七里荷塘農耕互動產業園四大產業,重點規劃建設以馬安村為核心的苗仙湖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堅持多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農業產業化體系內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分工協作,實行共同發展,促進了農村的要素流動,各種規模經營協調發展。馬安村培育的海升現代化標準化柑橘產業基地,通過馬安村的柑橘產業合作社的搭橋牽線,與家庭農場、散戶三者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有效推動了馬安村柑橘生產基地的建設,擴大了經營規模。
通過發展農業產業體系,使產業體系內農業技術、農業資金薄弱的家庭農場與散戶通過加入產業合作社達到了彌補自身不足,發掘自身優勢。產業合作社的各成員之間形成一種要素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家庭農場與散戶的責任人都是職業農民,農民通過合作社的“搭橋”、龍頭企業的帶領積極參與。一是農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得到最前沿的生產技術、較低的生產要素,包括較低服務的農資、農機,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確保了農民經營領域的收入增長;二是龍頭企業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和穩定的數量來收購農民的原材料,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如位于馬安村的千天百味醋廠,收購散戶的過剩糧食用于釀醋原料,在釀造高峰時段雇傭本地農民工,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獅市鎮馬安村地處富順縣城北10km,是沱江綠色發展經濟帶核心區域。全村幅員面積5.17km2,總人口3935人,貧困人口425人,是省定貧困村,于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該村以打造海升標準化柑橘示范基地、千天百味貢醋文化產業基地、德康生豬種養循環示范基地為核心,發展農業產業體系。同時,馬安村以“一園”為基礎促進鄉村旅游,即七里荷塘農耕互動產業園。總投資2.1億元、占地200hm2的海升標準化柑橘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并帶動5家新型經營主體入住該村;總投資5000萬元的德康生豬種養循環養殖場已經投產;總投資1億元的百年貢醋文化產業園,傳統技藝貢醋有序晾曬,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總投資5000萬元的七里荷塘農耕互動產業園,已經完成荷葉、特色水產養殖,并實現業主、群眾雙增收。馬安村的農業發展模式呈現規模化和體系化,馬安村村委引導龍頭企業吸納產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成立利益共同體,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建農產品研究所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的科研能力。如:馬安村引入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以柑橘產業基地作為科研和實踐的雙重載體,既可以研究新技術,又能夠將新技術第一時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將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園。
雖然馬安村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已經初步構成,在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馬安村的生產型合作社占多數,服務型合作社不足,同時管理規范的合作社很少,因此在培育農業產業化體系的過程中,合作社發揮好橋梁作用的難度較大。一是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制度不規范。馬安村的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合作社的規章,但在組織運行時按照規章管理的很少。合作社重大決策權集中在少數農民手中,合作社的盟員也很少關心這個組織的管理運作情況,盟員發現問題,很少有人能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二是部分合作社缺乏經營活動。由于農民合作社成立門檻低,又能獲得相關政策扶持,造成了個別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政府的補貼,實際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前,馬安村的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農民,但部分村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傳統農業的小農意識一時難以改變,市場競爭力和抗御外部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是缺乏責任和擔當意識。部分農民只會看到眼前收益,不會做長遠打算;只愿意享受當前的權利,不愿承擔相應的責任;部分農民的職責認識不夠,缺乏社會責任感。二是農民對契約的認識不夠。多數農民缺乏契約精神,農民與其他生產經營主體簽訂的協議書、合同不能履行,導致其他生產經營主體利益受損,甚至出現經濟、勞務等形式糾紛,嚴重影響農業產業體系的健康發展。
從馬安村的圣果園生態旅游項目推進緩慢來看,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致使農業項目缺乏推力。金融機構很少雪中送炭,往往是錦上添花。一方面由于金融機構一旦放貸給農業產業,就面臨資金回收慢的情況;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銀行貸款時,沒有信貸額度,抵押資產又較少,因此金融機構面對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時,很少選擇放款。馬安村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體系亟須解決融資問題,體系內各經營主體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建設灌溉設施、購買肥料等需要大量資金,如果資金問題無法解決,農業產業體系就難以發展壯大。
通過分析馬安村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需要全新的理念來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無疑為今后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方針指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指引下,為構建適合當前國情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馬安村結合實際情況,重點規劃建設以馬安村為核心的苗仙湖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堅持“大園區、小業主、三產相融”模式,著力做大做強海升標準化柑橘產業園、康德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場、貢醋文旅產業園、七里荷塘農耕互動產業園四大產業。因此龍頭企業在整個農業產業體系中居于“C”位,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其優勢能否體現出來,直接影響體系的發展與壯大,因此發展農業產業化體系必須要抓龍頭企業,發揮其優勢地位。一是堅持引進、本土扶持的戰略構想。重點引進一批實力雄厚、技術人才優勢明顯、生態友好的龍頭企業,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農業部門應加強與龍頭企業的溝通。二是產業區域化建設。一方面打造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本土優勢產業與文化底蘊的融合; 另一方面以建設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引進更多的現代農業企業,并引導企業運營,發展現代農業、精品農業、農業觀光旅游產業。
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必須要有優秀的合作社做支撐,合作社在產業體系內發揮著橋梁作用,規范化的合作社是產業體系發展的動力源。一是管理制度的規范。俗話說“無規矩,不方圓”,如果制度不規范,難以規范管理。合作社章程的擬定,首先應當從實際出發,需要符合本社的產業發展和人員組成,要嚴格按照合作社的章程進行農業生產和服務工作。二是建立取締機制。對區域內的合作社要建立取締機制,取締管理混亂和作用缺失的合作社,防止這些合作社占用社會資源,誤導產業發展。同時對運行規范的合作社加強指導和扶持,不斷提升并發揮其服務功能,讓農業產業體系內各成員互惠共贏。
農民的進步與發展是農業產業體系進步和發展的基礎。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知識、農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使農民具備加入農業產業體系的基本素養,同時引導農民支持并參與產業體系的發展。一是健全農民的教育培訓機制。農業部門要建立本部門主導、相關部門協作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同時要做好監督工作,確保農民教育培訓實效。二是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機構應當以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培訓什么為原則,內容設置貼近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給農民。通過對馬安村農民的問卷調查,發現農民最需要接受契約規定、農業技術、農業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只有通過多形式、渠道的培訓,才能讓農民接受必備的農業知識,與時俱進,向現代化職業農民蛻變。
近幾年,自貢市著力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培育了一批帶頭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新型主體,重點規劃建設了以馬安村為核心的苗仙湖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成為引領自貢地區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力推進了脫貧攻堅任務,促進了自貢市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