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文,蔣勝軍,龍行春
(1.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永河現代農業園管理委員會,四川 遂寧 629000;2.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遂寧 629000;3.四川省遂寧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遂寧 629000)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園區,并對園區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完善、建設運營、創業創新等提出了要求。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作出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工作部署。當前,現代農業園區已經逐步成為推動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在推動產業省級、聚合生產要素、促進農民增收、引領創新示范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遂寧市自2013年規劃布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以來,立足于綠色生態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產業基礎,堅持集聚建園、融合強園、綠色興園、創新活園,大力發展優質柑橘、綠色菌菜、精品糧油、道地藥材、特色畜禽、現代水產等優勢產業,已初步形成“主導產業初具規模、特色產業不斷集聚、組織帶動不斷增強、利益聯結漸趨緊密、政策支撐不斷完善”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近年來,全市圍繞全省10+3產業體系,制定了“1+5+18+N”的規劃建設思路,通過全市農業一體化大環線串聯起5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輻射帶動18個縣級農業園區和多個鄉鎮特色園區。全市現代農業園區總建設面積5.32萬hm2,其中,特色主導產業建成區面積達到1.75萬hm2,產業基地涉及全市5個縣區45個鄉鎮412個村,輻射帶動55萬余名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1.2.1 科學規劃,構建全市四級農業園區建設體系 遂寧市先后出臺了《遂寧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指南(試行)》《遂寧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等一系列總體規劃,并提出“六個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總思路。各縣區結合自身地理資源條件,按照四川省“10+3”產業發展體系,編制完成了現代農業園區總體規劃,并規劃建設各個特色農業園區,如船山區綠色生豬現代農業園區、安居三家大米現代農業園區、蓬溪仁隆仙桃現代農業園區等。
在規劃過程中,遂寧市將現代農業園區放在全市農業產業整體發展中分析定位,推進現代農業園區與小城鎮融合發展,基本構建起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現代農業園區梯次發展體系。
1.2.2 抓準產業方向,促進產業鏈轉型提升 按照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的要求,遂寧大力發展生豬、特色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的標準化生產。每個園區以1到2個主導產業為引領,以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推廣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同時,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銷售和農旅融合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比較典型的有可士可果業建立的“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產業鏈、蓬溪天福鎮建設的“產、加、賞”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博覽園等。
目前,全市現代農業園區工引進和培育喜之郎、齊全農牧等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91家,年產值達391.8億元。成功創建“十里荷花”“天福萬象”等國家A級鄉村旅游景區6家,鄉村旅游特色產品達300余種。
1.2.3 加強要素保障,推動新型主體發展壯大 在資金保障方面,遂寧市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集中向現代農業園區傾斜,2019年共計投入資金1.25億元,其中省市財政資金4400萬元,引導社會資本8126萬元,通過強大的資金投入提升各個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創新等方面;在金融支持方面,創新建立了多元化融資體系、以農機裝備、農業設施、水域養殖權、承包土地經營權為抵押,通過政府擔保、財政貼息、保費補貼等方式引導金融保險機構加大對園區農業項目的支持。開展了價格指數保險、收入保險、信貸保證保險、畜禽水產活體保險等創新試點;在人才保障方面,圍繞“高精尖缺”和產業化導向,通過“遂州英才計劃”“百名碩博進船山”等人才招引行動引進一批農業專家、學者。另外,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截止2019年,共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3萬余人,有效的充實了全市“三農”工作力量。
1.2.4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推動產業脫貧再上臺階 遂寧市將園區作為改革試點的先行區,試點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登記審查備案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等一大批改革試點工作。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訂單、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比如齊全農牧的“零風險養殖模式”、高金公司的“寄養模式”以及可士可的“2∶8分成建設模式”等,有效的激發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信心和能力,有力的推動了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目前,通過全市四級現代農業園區體系,帶動了323個貧困村,2.1萬戶農戶發展產業,實現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
一是用地困難仍然突出,由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緊缺,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倉儲中心等項目的落地。二是農業與資本運作結合不夠,農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支撐不足,以中小企業占據絕大比重的產業組織結構,影響了產業的金融生態系統,對金融資本介入帶來了較大阻礙。同時由于金融資本進入不足,反過來抬高了產業行業整合的成本與難度。三是以信息化、電子商務為特征的現代物流服務業基礎條件不足,社會性中介服務組織缺乏。
與全國品牌建設水平先進的區域相比,全市農業品牌的影響力相對較弱。目前,“遂寧鮮”在全國農產品或果品的區域品牌價值榜排名中仍未上榜,影響力明顯滯后于其他地區知名品牌如“大涼山”“麗水山耕”等,區域品牌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均亟待提升。同時,品牌與標準管理變革相對滯后,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之間邊界仍較模糊,品牌體系不完善。區域公共品牌大多停留在口頭宣傳上,而在產品、技術等環節落實不足,品牌創建后在全產業鏈調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由于缺乏農業科技研究機構(農科所)及成熟的科學研究及推廣體系,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實力較為薄弱。科技創新且更多聚焦在生產環節,產業鏈延伸發展內力缺乏支撐。現有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主要集中在良種繁育與栽培等環節,對產業鏈縱向延伸的精深加工領域支撐不足,生豬、糧油等農產品加工與健康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的交叉融合發展動力不足。在創新鏈條的后續轉化應用方面,交易平臺等產業鏈關鍵環節薄弱,導致各個農業園區域影響力較弱,資源整合能力不強。在主導產業方面,缺乏輻射整個西南地區交易平臺與標準體系,尚未掌控產業制高點,對產業的區域影響力不大、整合力量相對薄弱。
一是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產業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本運作的調解引導作用,使投資主體根據市場指向決定投資方向、數量和結構,各類投資主體盡享市場分配的成果和自擔市場風險。各個園區內各產業項目按照市場規律,實行企業化運行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到產權清晰,權責分明。鼓勵推行多種所有制、多種混合經營形式并存的方針,實現平等競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二是建立招商引智長效機制。借鑒全國農業園成功的組織管理經驗,在各園區管委會指導下,引導國有投資公司和外來戰略投資者聯合組建園區投資與招商公司,與當地政府簽訂園區整體委托開發協議,管理園區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物業管理、招商引資、綜合服務等事宜,重點做好招商推介和全過程服務。三是創新企業經營與集體經營新模式。引導各園區內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成立各類農工商產業聯盟,建立企業、村集體及農民多方利益聯結新模式,推動集體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東、社會資本變股金。推進園區內農村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財政資金投入園區形成的經營性資產以股份形式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鼓勵集體經濟組織與入園企業合作,探索合作經營模式,盤活農村資產資源的同時帶動農戶增收。
一是在用地保障方面。在各園區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試點。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跨社置換、有償退出、有償使用機制,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擴面,探索土地整理投資主體多元化,推行新增用地指標市場化交易制度。結合園區規劃,建立差別化用地機制、低效用地退出機制。二是創新金融保障模式。加大對各園區內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金融服務力度,聯合金融機構,面向合作社、農戶發放貼息貸款、低息貸款、生產保險等,降低生產及市場經營風險。與銀行合作,開展家庭農場信用評級,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三是加強人才保障。完善落實人才激勵、人才引進、人才培訓等政策,大力培育本地科技人才。鼓勵有資金、懂知識、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到各園區投資創業;鼓勵事業單位科技人員以科研成果參股、承包經營、合作開發、咨詢顧問、創辦企業等形式進入園區發展相關產業領域或環節,允許適當兼職兼薪、獎勵分成。
一是強化科技投入政策,創新科技投入資助方式,推行投資引導、梯級貼息、風險補償、稅收返還、獎勵資助等制度和相關政策措施改革,重點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產業發展壯大、傳統產業技術提升等領域。針對項目研發、引進新品種的情況,據實給予一定補貼。二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恢復建設遂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展針對本地的基礎農業科學研究和推廣。推動“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的交流合作,建設定向研發機構、技術服務平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學研基地等,打造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促進優勢產業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強化科技創新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健全成果轉化與應用機制,完善成果與專利交易政策咨詢、成果供需發布、價值評估、交易、技術熟化及成果升級改進等服務,引入金融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為科技成果中試、產業化提供投融資支持,以市場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一是要搭建產業化服務平臺,提升農業發展活力。由政府牽頭,組織和引導相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搭建針對農業園區發展的產業服務平臺(產業協會、專家服務基地等),開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與交流、職業農民培訓、公用品牌創建、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農產品銷售與融資平臺建設等工作。積極推進新型經營主體職業化進程,優化資源配置,拓寬農產品生產、銷售、流通渠道。二是健全各種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和健全包括知識產權制度、項目管理制度等相關制度,維護各農業園區企業的合法權益,嚴格查處破壞投資環境和擾亂經營管理的行為。加強對各園區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培訓,落實“最多跑一次”制度,著實提高管理效率。
可以看到,目前農業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的前景可期,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所以,必須不斷開拓創新,著力把農業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鄉村文化發展結合起來,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形成良好的現代農業投資環境。不斷提升遂寧市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和經濟增長能力,并在丘區三農工作突破性發展上取得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