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李柏橋,向薇薇,王茂理,黃 波
(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綿陽 621023)
綿陽市根據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從上千種農產品中梳理出糧油、林果等六大重點產業和水稻種子、優質蜜柚等十大主導產品,并分別制定了六大重點產業規劃和十大主導產品的發展行動方案,細致到鄉鎮的相關細化方案,計劃通過“做大產業、做優品質、做響品牌”,推動我市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綿陽地形多樣,農產品種類繁多、品種豐富,為了對產業發展提供可借鑒依據,本文就糧油產業進行重點闡述。
1.1.1 糧油作物生產概況 2018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6.2萬hm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0.02萬hm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79萬hm2。全年糧食總產量229.65萬t,其中:大春糧食產量185.03萬t,小春糧食產量44.62萬t,稻谷產量93.43萬t,小麥產量36.56萬t,油料作物產量43.65萬t。
1.1.2 重點作物產業發展規劃 到2020年,實現從普通稻到優質稻、普通油菜到優質油菜的轉變,全市優質稻面積達10萬hm2,其中國標二級及以上優質稻達3.33萬hm2。高芥酸油菜種植達2萬hm2,通過利益紐帶的連接,構筑優質糧油產業發展體系,實現糧油總產值 150 億元。優質稻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市優質稻面積達10萬hm2,產量556kg/667m2,生產優質稻谷83.4萬t,優質率達80%以上,商品率提高到40%。其中:國標三級優質稻6.67萬hm2,生產優質稻谷56.0萬t;國標二級、一級高檔優質稻3.33萬hm2,生產優質稻谷27.4萬t,實現產值45億元。高芥酸油菜發展規劃:到2020年,高芥酸油菜基地面積達2萬hm2,產量175kg/667m2,年產高芥酸油菜籽5.25萬t,實現產值5億元。
1.2.1 高芥酸品種選育 芥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備潤滑劑、表面活性劑、塑料等。在20世紀90年代,本院開展了以低芥酸(油菜籽中油的芥酸含量≤5%)和高芥酸 (﹥45%)的油菜品種選育工作,在1998年育出了高芥1號、高芥4號品種,其高芥酸油菜的選育和種植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市場對芥酸有旺盛的需求。四川西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全套引進德國設備,已是亞洲最大的芥酸出口基地,其芥酸產量已占到中國市場份額的80%~90%,亞洲的50%~60%,世界的1/8,若全面投產其芥酸產量將占到世界總產量的1/3。綿陽市是我國油菜生產的主產區之一,當地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和品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了高芥酸油菜產業化生產優勢,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滿足了龍頭加工企業對原料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本院在育成了綿油13、綿油15、綿油309后,還育成了我國第一個高芥酸低硫甙品種綿油322,為提取芥酸后的菜粕作為飼料提供了優質原料。
1.2.2 優質水稻品種應用及推廣 本院在2000年初就育成了優質水稻品種宜香725、宜香3728,深受消費者喜愛,近期又育成了花優357、川優6139等品種,這些品種在產量、質量、抗性、口感都有較大突破。綿陽是水稻種植的優勢區域,是四川水稻主產區,獨特的氣候條件生產的優質稻產量高、品質優,又有綿陽仙特米業有限公司等川內大型綜合糧食加工企業作為支撐,對于優質水稻的需求相當旺盛。目前國內稻谷供應充足,對優質稻的需求提升,優質優價已經成為稻谷市場的主旋律,國家正在多種方式鼓勵稻農因地制宜選育優質稻品種,增加收益。普通水稻價格連續下滑。我國水稻的最低收購價,已從2016年最高價連續下調3年,農戶的收入下降了200元/667m2左右,其收購價逐漸再與國際市場接軌。
1.3.1 勞動力成本高 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造成勞動力成本在不斷的攀升,一般情況下80元/d,在農忙季節,價格漲到150元/d,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再依靠過多的勞動力,將會大大削弱其競爭力。因為只要每667m2地多用一個工,利潤將減少100元左右,要產業提高利潤,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
1.3.2 季節性用工矛盾突出 農村勞動力價格高,已經是有目共睹,但在農忙季節,很多情況是有錢也請不到工,果樹疏花疏果、小春收打、大春播栽用工矛盾極為突出,難以找到合適的勞力,也限制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1.3.3 老齡化日趨嚴重 2014年綿陽市統計局曾撰寫的《綿陽農民現狀調查》報告中稱,農村的勞動力年齡以50~60歲人員為主。2019年對游仙區、梓潼縣的農業合作社進行調查,目前為合作社打工的基本是60歲以上的老人,最大的年齡為78歲,幾乎沒有新生代農民加入務農的行列。
綿陽市糧油重點產業中,主導產品是水稻種子生產,水稻種子生產是綿陽市的傳統產業,始于80年代,昌盛于90年代及2000年初期,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制種產業的經濟效益逐漸降低。目前,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已經碎片化,難以找到過去整村整鎮的生產基地,如果該產業不創新必將沒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運而生,科技創新在產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科研單位育出的優良水稻品種,僅僅是獲得了種子可以生產和銷售的資格,要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還應在生產環節不斷的技術創新,培育出質量高、價格低的種子,滿足市場的需求。水稻種子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勞動強度高,目前的農村現狀,已經無法維持傳統產業的發展,只有引進機械插秧、無人機施藥及授粉、機械收割、種子烘干等技術,用機械代替人工,降低勞動強度和用工量,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經濟效益。據測算,水稻種子生產采用全程機械化技術,可以節約用工5~8個/667m2,為水稻制種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創造了條件,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水稻的父母本播種差期、行比、管理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技術問題。比如,水稻種子生產的關鍵技術是父本和母本的花期相遇良好,采用機械插秧的父母本播種差期,如果套用傳統制種模式,就會造成父母本花期相遇出現偏差,我院承擔的《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與應用》,找到了其中的內在規律;研究的無人機授粉技術,全面代替人工授粉,勞動強度和勞動工作量大大降低。
種子生產過程中的問題都只有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進行解決,技術創新推動了產業的發展。過去種子翻曬全部采用人工,受到了曬場條件、氣候因素等多方面影響,后來引進了種子立式烘干機,現在廣泛采用臥式烘干機,種子烘干數量大、損耗小、成本低,經測算,人工曬種成本是0.12元/kg,而烘干僅需0.04元/kg,而且烘干的種子質量好于人工翻曬的種子。人工竹桿授粉是0.13hm2/工,牽繩授粉是0.4hm2/工,無人機授粉是2.67hm2/工,現在已經出現無人機集群授粉,效率提高到13.33hm2/工,隨著創新技術的提高,種子生產的成本將會越來越低,產業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國的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10%左右,究其原因,真正的科技成果過少,很多所謂的成果還不是成果。要驗證成果的價值,必須到市場中去檢驗,尤其是應用研究的成果,必需與市場接軌,作為基層科研單位,承擔了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重任,要主動融入并積極參與其過程。
科技成果要與產業進行對接,政府也在逐漸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我院參與的《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項目,改變了過去由科研單位研制科技成果,由農業局進行成果推廣的現狀,變成了科研單位和農業局共同主持參與,協同推廣,各司其職,科技成果較快的在生產中得到了應用。
四川出臺了16條政策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本院作為綿陽市的試點單位,也相應的出臺了鼓勵科技成員服務地方經濟的文件,一些科技人員直接與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指導農業技術,推廣科技成果,同時得到應用報酬,取得了雙贏的目的,這種模式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作為糧油產業,涉及到品種形成、種子生產、技術推廣、產品銷售多個環節,只有科研單位、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協同,才能形成育、繁、銷一個產業的完整鏈條,其中科技成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綿陽市確定的六大重點產業,是以十大主導產品為依托,產品銷售的多少決定產業發展規模,要以優質產品為主,注重地方經濟的發展,不能盲目的擴大經營規模,量力而行。
只有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發揮科技人員的科技優勢,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才能促進綿陽市六大重點產業和十大主導產品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