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第二中學 谷素琦
目前,許多學校都采用三輪復習的方式。在第一輪復習階段,同學們要結合教材全面掌握基礎知識,打好基本功。在第一輪復習階段,有的學校采用專題的形式進行復習。采用專題復習的形式,可以使同學們對某專題的歷史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種形式也割裂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人類社會發展中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等是相互聯系的。為了避免這種缺陷,在第二輪復習的時候,同學們可以采用通史復習的形式。通史復習是以時間為軸來復習人類歷史知識的。在復習的時候,同學們可以按時間順序將人類歷史劃分為若干階段,如古代、近代、現代。這種復習方式將某階段內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因素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系,使同學們更能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1.中國古代政治
中國古代政治經歷了從宗法制、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國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該制度在中國沿用2000多年,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漢代到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中有兩條主線,即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與斗爭、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與斗爭,結果皇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其消極影響日益顯現。
2.中國古代經濟
中國古代經濟屬于典型的農耕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牛耕的使用,小農經濟形成。我國古代在金屬冶煉、紡織、陶瓷等(手工業)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經營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三種形態。商業領域,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我國古代商業依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3.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著歷史性劇變,思想界也由此呈現“百家爭鳴”、異彩紛呈的局面。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宋明理學進一步豐富了儒學的內容,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明清時期,思想家對理學進行反思、批判,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學們不能單獨復習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這三個專題的內容,要將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這三個專題聯系起來。同學們可以運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知識來復習,在 課程中我們學過“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該知識來分析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情況。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是分散的,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保持社會穩定,進而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于是在政治上中國古代就形成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小農經濟決定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保護和鞏固了小農經濟。這就體現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在小農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文化經歷了從“百家爭鳴”到儒學成為主流、宋明理學豐富儒學體系、明清思想家對理學反思和批判的發展過程。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中央集權制度的長期發展、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造就了中國古代輝煌的科技和文藝,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發展。
史觀是指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總體觀點,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和生態史觀等。近幾年,史觀進入高考歷史命題視野,結合史觀進行考查的試題逐漸增多。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各種史學觀點,用史學觀點整合知識。同學們可思考:我們如何運用唯物史觀看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如何運用生態史觀看待中國古代農業?我們如何運用多元史觀看待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1.如何運用唯物史觀看待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唯物史觀要求結合特定的歷史環境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封建社會的監察制度,在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專制制度的制約,在監察官員只對君主負責而忽視民意等因素的影響下,監察作用有限。
2.如何運用生態史觀看待“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是中國古代人們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營田,進行最基本的種植經營的一種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為人類生存、原始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所述,不管是采用專題復習形式還是采用通史復習形式,同學們在復習中一定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不能割裂它們之間的聯系。割裂知識之間的聯系容易使歷史知識成為分散的知識點,對同學們的記憶帶來很大不便,同時也容易造成不能認識歷史本質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