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良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農業農村局 276807)
日照市嵐山區地處魯東南沿海魯蘇兩省交界處,2004 年9月設區,總面積778km2,現轄9 個鄉鎮街道、421 個村居(社區)、43 萬人。日照市嵐山區是中國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區、山東省高效特色農業先進區、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近年來,嵐山區以畜牧業生產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產生、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逐步建立畜牧業綠色發展機制,蹚出一條農牧結合、養防并重、種養一體的綠色畜牧業發展方式。
一是養殖布局規劃科學。嵐山區政府出臺《日照市嵐山區畜牧養殖業布局規劃》,將全區畜禽養殖區域劃為禁養區、控養區、可養區,各功能區界限有了明確規定。對規劃進行修訂完善,重新出臺《日照市嵐山區畜禽養殖布局規劃(修訂)》,科學劃定“三區”并面向社會公布。二是示范創建全面展開。自2013 年連續六年開展標準化示范場“四級聯創”和龍頭企業評選活動,爭創區級以上標準化場達94 家,引領規模養殖標準化建設全面開展。區委區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民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意見》,召開兩屆農民合作社發展論壇,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產業化經營形式。三是種養一體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嵐山區政府出臺《嵐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獎補辦法》,對“畜—沼—菜(果、茶)”等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生態模式給予獎勵,初步構建以規模養殖場為單元的生態小循環、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單元的生態中循環、以全區種養一體為單元的生態大循環“三級循環”模式。
區政府出臺《嵐山區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工作實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建立“戶送、鎮集中、區處理”的病死畜禽集中處理長效機制。投資15 萬元,建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平臺,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全程系統監控、定位跟蹤;繼續推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與畜禽養殖保險聯動機制,完成奶牛政策性保險2290 頭,完成生豬保險10.8 萬頭。一是實現收儲冷庫多點布局。依托城鄉環衛一體化鄉鎮垃圾回收站,區政府出資100 萬元,在所有鄉鎮建設病死畜禽收儲冷藏庫7 座,總容積400m3,徹底解決病死畜禽暫時收儲問題。二是完善收集及轉運網絡。區財政每年列支32 萬元,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運作病死畜禽無害化收儲及轉運工作,實現病死畜禽收儲轉運全覆蓋。三是突出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先后建成金星、資圓等兩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日處理能力17t。全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100%,病死豬專業無害化處理場集中處理率達100%。
一是實施養殖糞污集中整治。2016 年8 月,區政府印發《日照市嵐山區畜牧養殖污染整治實施方案》,遵循“分類指導、分步推進、分批達標”原則,倒逼畜禽養殖從“低小散”向規模化、生態化轉型。截至目前,累計關停拆遷養殖場戶3399 戶,發放補償資金3201 萬元。1867 個養殖場全部完成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建并正常運行,配建率100%。二是突出畜禽糞污集中收集處理中心建設。區政府出臺《嵐山區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實施方案》,確立了“農戶蓄積、公司集運、集中處理、財政補助、資源化利用”的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全區建設田間公用蓄糞池2000m3,建成有機肥廠2 家,可處理畜禽糞便達到30 萬t、污水30 萬m3,畜禽糞便和污水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90%和63%以上。三是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印發《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規范》,組織發酵床技術培訓班12 期,培訓2000 余人次,全面推廣異位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目前,全區發展發酵床生態養殖場370 家,發酵床面積4.52 萬m2,累計飼養畜禽320 余萬頭只。
一是責任全面落實。實行嵐山區農業農村局領導班子成員及科室包鄉鎮,鄉鎮按管區劃分監管區域,落實監管人員,與畜禽飼養場戶、畜禽屠宰場(點)簽訂畜產品質量安全目標責任書862 份,全區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網格化監管體系。二是定期抽檢制度化。對飼料生產企業繼續實行監督名錄制度,全區3 家飼料生產企業全部建立監管臺賬,創建國家級、省級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企業各1 個;加強獸藥監管追溯系統建設,全區40 家獸藥經營企業全部落實GSP 認證管理。三是檢疫制度落實嚴格。加強動物防疫條件審查和畜禽檢疫管理,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等檢疫制度,保障動物及動物產品安全。
一是建立聯動機制。印發《嵐山區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關于加強全區畜牧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意見》,畜牧與食藥監、綜合執法、公安等部門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合力,建立起統一、協調、高效的監管長效機制。二是突出五大專項整治行動。制定《嵐山區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方案》,扎實開展“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生素、生豬屠宰監管、畜牧業投入品打假等5 大專項整治行動。
創新“1+3+1”強制免疫工作模式,全面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即在春秋兩季集中強制免疫期間,嵐山區改變過去以村為單位免疫、村級防疫員單兵作戰的傳統做法,積極探索和推廣了“1+3+1”動物防疫模式,即集中強制免疫期間,由1 名基層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帶領3 名村級動物防疫員組成1 個防疫小分隊,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逐村推進,每月固定1 個周由本村防疫員對新補欄或漏免的畜禽實施補免。通過推行這種新模式,工作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畜禽免疫密度、免疫抗體合格率、牲畜耳標佩戴率、免疫證發放率和防疫檔案建檔率均達到100%,春秋防期間能提前兩周完成強免任務。
制定《嵐山區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監測凈化方案》和《嵐山區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扎實開展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組織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優先防治動物疫病的分布狀況和流行態勢調查,調查養殖場356 個,沒有發現可疑病例;強化H7N9流感、布病病原檢測,檢測血清12545 份,未檢出陽性血清。
制定《嵐山區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建立區鎮兩級疫情應急預備隊,應急物資儲備庫充實有效,應急演練每年開展一次。同時,建立24h 值班制度,確保在疫情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拉得出、打得贏。同時全區建立考核評價和獎懲體系,調動防控工作積極性。嵐山區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列入各鄉鎮政府農業農村工作考核內容,同時作為各鄉鎮畜牧獸醫站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政府、畜牧獸醫部門之間層層簽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標責任書,明確防疫責任;實行區局班子成員包鄉鎮、鄉鎮站技術人員包村和規模場、村級防疫員包戶的防疫責任制,嚴格考核獎懲,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此外,對能按時按要求完成畜禽普查摸底、檢疫報檢、集中強制免疫任務的村級防疫員,全額發放動物防疫誤工補貼,未能按時按要求完成任務,按照比例扣發防疫補助;每年評選20 名優秀村級動物防疫員,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檢查考核驗收成績優異的,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有效調動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