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龍偉 賈文星
(1,山西省原平市王家莊畜牧獸醫中心 034100;2,山西省原平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34100)
隨著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的發生,豬場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變得更加突出。為此,建立豬場生物安全體系,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已成為鞏固非洲豬瘟防控成果,防止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重要手段。
建立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目的是阻斷場外一切有害病原感染豬群,維護豬群健康安全,保障豬場正常生產。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圍繞控制傳染病3 要素開展,即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等。其具體任務就是對與豬場生產經營相關的人流、車流、物流、豬流等實行有效管控。
豬場間生豬流動,一般應按照原種場→祖代擴繁場→父母代豬場→商品場→體系以外豬場的順序流動;本場豬群的健康等級由高到低是:公豬、母豬群、保育豬,最低的是育肥豬。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原則就是豬群要依據健康等級單向流動不可逆,即豬群流動方向必須是高健康等級到低健康等級,不可逆流。
為保障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長期穩定運行,生物安全工作持續有效開展,豬場必須組建一把手為領導的生物安全領導小組,配備生產管理、疫病防控技術及門衛等關鍵崗位人員,制定完善的免疫制度、隔離制度、消毒制度、無害化處理制度、疫情報告和處置制度、檢疫和疫病監測制度、養殖檔案管理制度等生物安全制度,以及人員管理、工作職責等有關制度,并要定期培訓,有條件時模擬演練,力求人人有意識,個個能掌握。
豬場地址要按照《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管理辦法》要求符合動物防疫條件,符合環保要求,選擇周圍無污染,交通便利,地勢高燥、背風向陽,并且遠離交通要道、居民區、工廠、市場的地方,要位于居民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場界與禁止建場區域(如村莊)邊界的最小距離要符合要求,最少不小于500m。還要水電供應可靠,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能滿足養殖場內生活、生產及消防等用水需要。
場區布局功能分區和建筑布局要合理,既要相互獨立,又要相互聯系,既要便于生產和管理,又要有利于生物安全防護。要嚴格區分飼養區、生活區、隔離區,污水、糞便、病死動物處理區和辦公管理區等。房舍間距要合理,有利于采光、通風、防疫。場區環境衛生設施要完善。應建有獸醫室、病畜隔離間、運動場、消毒池和消毒室等防疫生產設施。場內道路應凈、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開。豬場生產區要相對封閉,避免閑雜人員隨意進入場區。隔離舍與生產區要有一定距離,根據各豬場的實際情況而定。引種隔離舍,病豬隔離舍,一定要在下風口,距生產區至少100m 以上。
2.3.1 人員管理
進入場區的所有人員必須一律按程序嚴格消毒,并遵循單向流動原則,禁止從生物安全高風險區域逆向進入低風險區域。禁止攜帶各種肉類制品入場。對進入生產區的人員要有足夠的時間消毒和隔離,疫情高風險時期,人員應避免進入不同生產單元。外來購豬人員等高危人群,無特殊情況不準許進入生產區。
2.3.2 車輛管理
對車輛管理的重點就是盡量減少各類車輛外出或來場次數,實行生物安全一票否決制。主要措施是對車輛進行徹底洗消。運豬車是豬場生物安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重點管理的對象。所有外來運豬、運料車輛都要按程序規范洗車、消毒后才能裝豬、送料。
2.3.3 引進管理
(1)引種。豬場最好實行自繁自養、全進全出養殖方式,避免引入疫病。種豬引種的基本原則是要從健康等級高于本場的種豬場引進。引種前進行必要的評估,了解種源基本健康狀況,重點評估:豬群整體臨床表現;非洲豬瘟、口蹄疫等重要防控疫病的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死淘記錄、生長速度及料肉比等生產記錄。引種前必須由檢疫部門進行檢疫,開具健康檢疫證明。
(2)隔離是非常必要的,可有效降低疫病引入風險,所有新引進的種豬和仔豬都必須進行4~6 周隔離觀察,隔離結束后要對引進豬只進行健康評估,經評估確定健康無疫后方可混群。必要時可開展病原學檢測,并根據檢測情況實施免疫。
(3)引進精液、凍精等遺傳物質時也要充分了解其供體健康狀況,否則不應隨意引入。
2.3.4 物資及有害生物的管理
(1)生活物資管理。由于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豬場生活物資管理也日益加強,重點要加強偶蹄類動物生鮮及制品的管理,禁止相關食材入場。其他非肉食類食材也必須選擇生產、流通背景清晰、可控,干凈清潔無病原污染的才能入場。
(2)帶毒生物控制是指貓狗等家養寵物、鳥類、蒼蠅、蚊蟲和老鼠等嚙齒類動物、野豬等野生動物等,感染某些疫病后本身不發病,但所帶病原能感染生豬,對豬場生物安全可構成巨大威脅。如鉤端螺旋體病由老鼠帶毒傳播,乙腦、附紅體由蚊蠅傳播,弓形體病由貓狗傳播,衣原體、口蹄疫等由鳥類傳播。因此,要采取各種措施,盡可能減少因這些生物帯入病原的可能性。
(3)飼料管理。禁止飼喂餐廚剩余物,要避免購進和使用添加豬源性飼料添加劑的飼料,要對飼料經臭氧或熏蒸消毒后再入場使用。
實踐證明,對豬場最大的危險是感染豬和被感染豬污染的物品。豬場在建場的同時,要按照《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要求,進行場內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沒有條件建設處理設施或設備的,要切實按照“四不一處理”原則進行妥善處置。
預防用生物制品的合理使用是建立動物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的主要內容之一。各個豬場應根據本場疫病防控條件,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并嚴格按免疫程序及時予以免疫,增加豬群特異性抗病能力,建立不易感豬群,控制和減少疫病的發生。
要想及準確掌握豬場疫病感染狀況和免疫抗體水平高低,需有計劃地開展疫病監測和抗體檢測。疫病監測可及時發現感染疫病的病豬,制止疫情擴散,降低病疫感染損失。抗體檢測要在免疫前后適時開展。免疫前檢測有助于掌握母源抗體水平,更好地確定首免時間,避免發生免疫失敗。免疫后開展檢測,可了解掌握各類疫苗免疫效果,要根據免疫抗體水平高低,確定是否更改免疫計劃,以便于把免疫程序調整的更科學、合理。
疫病監測和免疫狀態監測方法一般均采用血清學方法,按比例抽樣,定期開展監測。非洲豬瘟監測多采用PCR 病原學監測方法檢測。
消毒滅源是當前防控非洲豬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豬場要制定適合本場的消毒程序,建立健全消毒制度,定期開展環境衛生清潔和消毒工作。消毒前必須先進行清掃,清除環境中灰塵、糞污等有機物,否則消毒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