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
(湖南省瀏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10300)
近些年,國內生豬養殖規模逐漸拓展,促進了畜牧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進一步提升生豬產量與質量,要求養殖人員科學管理生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及時消除對生豬正常生長形成的不良因素,擬定合理的方法應對生豬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最基礎的環節保證生豬質量,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選擇養豬場建設地點時,不僅要考慮到交通條件便利性問題,也要考慮到減少或規避動物疫病傳播、環保要求等因素,通常不建議把養殖場選定在與居民住宅區過近的地方,也不推薦建設在臨近公路的位置。若養豬場建設階段未能做到科學選址,不僅會影響生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也增加了患病、染病風險,以致養殖戶難以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當前部分地區生豬規模化養殖階段,很多養殖戶在選址方面均欠缺科學性,如臨近公路建設,公路上車輛頻繁駛過,形成刺耳噪音,很可能使生豬滋生煩躁的情緒,干擾正常生長發育過程[1]。還有部分豬舍處在地質低洼,豬舍內部通風、排水設施不夠完善,造成糞便、尿液等代謝物無法及時排出,降低豬舍衛生質量,增加生豬患病的風險。
生豬品種選擇情況是影響規模化養殖階段經濟效益產出情況的主要因素,若不能合理引進,將會對其健康生長形成不良影響。在選擇生豬品種階段,約克夏、長白通常是首選豬種,該類生豬基因相對優良,有益于提升種豬和豬仔的免疫力。養殖戶在選購豬種階段也應落實防疫工作,以減少或規避帶入他類病菌。但當下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大部分在品種引進環節未能給予足夠重視。
養殖水平影響養殖規模,這就意味著生豬規模化養殖需要配置專業的養殖人員,以科學的養殖技術方法為支撐,方能取得較為理想的養殖效果。但國內大部分生豬規模化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水平偏低,過往未接受過系統化的生豬專業養殖培訓,養殖經驗匱乏,難以滿足現代生豬規模養殖的現實需求。
值得肯定的是,生豬規模化養殖階段創造的經濟效益十分理想,這也使很多養殖戶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速率,沒有重視疫病防治工作。很多養殖場運營階段將工作重心放在拓展養殖規模上,在擴建過程中卻沒有配置完善化的養殖設備設施,過度的重視生豬飼養、營銷過程,沒有認真學習生豬疫病防治相關知識,部分疾病不防治、延期防治等情況較為常見[2]。外加沒有加強豬舍及其周遭環境衛生消毒、管理,針對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出沒有嚴格管控,造成很多疫病源頭把關不嚴,增加動物疫病發生風險,使養殖戶承受較大的經濟損失。
養豬場建設地址的選擇是養殖管理的基礎工作內容,其關系著生豬規模化養殖效益。因此,養殖戶應確立科學選址的思想意識,嚴格依照相關部門設定的相關規定要求落實該項工作,不僅要確保養殖區交通便利、發達,與交通干線的距離應>500m,為生豬會診及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創造基礎條件,還要確保生豬養殖過程中不會降低周遭環境質量[3]。如盡量遠離人口聚居區建設的生豬養殖區,和其他養豬場維持適宜距離,以防疫病發生時波及其他豬場、損傷其他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養殖場地勢應偏高、光照較充足,具備較好的通風條件。在養豬場內部空間規劃階段,養殖戶應設計專門消毒池,針對進入養殖區的人員均要嚴格消毒,以防將外界病原帶入豬場中。養殖人員應加強豬場內衛生環境的日常管理,嚴格依照生豬健康養殖規范落實消毒工作,及時清除場區內外滯留的污物、雜物。如為防控非洲豬瘟,要求每個月或半個月全場環境大消毒1 次;每周進行≥1 次豬舍帶豬消毒工作;飼養用具每隔2~3d消毒1 次;場門口、各棟舍門口的消毒池要時常調換藥液,維持消毒藥液藥效。特別是生豬疫病高發季節,一定要結合生豬養殖現狀,擬定相適宜的消毒管理計劃,對傳染源傳播過程形成一定抑制作用,降低疫病發生的風險。
首先,生豬規模化養殖階段,要聘用生豬養殖經驗富足、對常見生豬疾病防治能力強、養殖技能水平高超的專業人員。加大生豬規模化養殖技術的開發、推廣力度,嚴格依照相關規程使用生豬疫病防控及糞污處理技術。在條件允許時,配置功能高端的污水排水系統,先分離生豬糞便、尿液,而后對糞污水進行發酵處理,確保養殖場糞污排放情況符合相關標準要求[4]。
其次,依照相關規范設計要求科學選購及搭配飼料,確保生豬能從飼料中攝取自身健康生長所需的營養,保證各營養素提供的全面性、均衡性,促進生豬快速成長,減短出欄時間。
最后,依照節氣改變情況搭配飼料,不同階段的生豬對飼料營養需求也有區別,在不同季節內生豬攝食欲望也有差異,這就要求養殖戶一定要結合生豬生長狀態、發育需求不斷提升飼料搭配的合理性。
多種病菌傳播過程中,很可能造成生豬發生流行性藍耳病、腹瀉、黃痢等疾病,因為很多疾病是在多種病原體混合作用下而引起的,防控難度偏大。為提升生豬養殖階段疫病防控工作效率,建議養殖戶構建專門的生豬疾病防疫檔案,確保相關數據信息記錄的翔實性、時效性,為生豬發病后快速準確判斷誘發因素創造便利條件,進而擬編更適宜的防治方案。一旦生豬養殖階段有疫病發生,要求養殖戶及時把實情上報給畜牧獸醫相關部門,對疫情點實施封鎖處理,撲殺患病豬,隔離疑似病豬,針對被污染的豬舍、環境等均要整體消除,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其他健康豬要及時接種相應的免疫疫苗,以上是遏制生豬疫病傳播、擴散的有效方法[5]。
為有效防控非洲豬瘟,將其對規模化養殖戶造成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應加大引種及種質的管理,全面落實進口追蹤與入境后的隔離檢疫制度。當引進種豬、胚胎與凍精等生物材料時,應落實風險評估工作。加大引入動物的產地檢疫力度,確定引入時,做好檢查記錄、訪問等工作,特殊情況下聯合實驗室檢查等多種方法,全面考評引進動物或其產品的安全,來路不清的動物或生物制品嚴禁進場。
生豬規模化養殖過程中,要不斷提升管理的正規性、精細度、程序性及信息化水平。養殖戶要密切關注生豬市場行情,自覺了解規模化養殖新技術,經常參與行業舉辦的各種交流會。加大現代化技術的利用力度,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建設統一的監控系統,針對生豬養殖場運作情況進行全面、動態的監管,這樣能較全面的掌握生豬生長發育信息,早期發現相關問題要及時解除,以防留有后患。
為保證生豬規模化養殖效果,首先要科學選擇養殖場建設地址,加強豬場衛生條件管理,為生豬創造一個較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并在實踐中持續提升生豬養殖技術水平,合理配置飼料,加強疫病防控力度,擬定完善的養殖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等。以上養殖管理措施的實施,對生豬健康生長發育過程有一定促進作用,協助養殖戶取得更好的規模化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