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偉
(廣西天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32800)
水皰性口炎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感染而引發的牛的一種急熱性傳染病,本病臨床以口腔黏膜發生水皰,并持續流口涎為特征[1]。
病毒對自然界的抵抗力較弱,普通消毒劑和常規消毒方法就能將其很快殺滅,干燥環境中不到3d 即可失去毒力,太陽光直射時不到1min 會被滅活,對熱敏感,將病料組織在60℃的水浴中放置30min 病毒可被完全殺滅。
本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5~9 月份是高發期,各種日齡和品種的牛都能感染,通常呈地方流行,病牛和隱性感染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2]。感染部位以水皰性病變為主,水皰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一旦破裂,病毒會釋放到體表及環境中,主要通過牛與牛之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健康牛的黏膜部位或體表傷口是重要的傳播途徑。除了水皰液外,病牛唾液中也含有病毒,一旦污染飲水和飼料,也能經消化道途徑感染健康牛,也有報道認為,吸血性昆蟲在牛之間相互叮咬,病毒可通過昆蟲口腔傳播。
本病潛伏期為3~10d,發病初期表現機體發熱,溫度可達40℃以上,反芻次數減少,采食量下降,常獨臥一角,精神萎靡,對外界刺激不敏感。之后黏膜部位開始出現水皰,尤其是在舌頭、嘴唇、口腔黏膜及鼻鏡上,水皰如米粒大小,且隨著疾病的發展相互融合,體積變大,最大的如花生粒大小,內含透明的黃色液體,有些感染嚴重的牛蹄部和乳房部位也會有水皰出現。水皰破潰后遺留下邊緣不整的疤痕,呈鮮紅色或紅褐色[3]。除此之外,感染牛每日持續不斷流涎,病程一般3~5d,之后自行康復,日齡小的牛康復時間相對較長,無繼發感染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死亡,康復后采食、飲水、體溫等都恢復正常。
本病在臨床上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黏膜感染性疾病,由于和口蹄疫發病癥狀比較類似,很容易出現誤診。在這里強調一下,首先,從發病季節上來講,本病以每年5~9 月份為高發期,而口蹄疫多在9 月份天氣逐漸轉涼才開始出現,這個流行病學特征可幫助大家進行判斷。其次,口蹄疫除了口唇部位之外,蹄部也有感染,而本病很多僅在口唇部位有水皰,蹄部、乳房部位只是嚴重感染的病例才有,如果群發的牛場絕大部分蹄部都無水皰,則可排除口蹄疫。再次,本病病程較短,一般發病后3~5d 內開始自行康復,而口蹄疫則要發病將近半個月,從病程上也可以進行判斷。最后,本病一般不會造成死亡,而口蹄疫感染后病毒攻擊心臟,很多犢牛可因心肌壞死而死亡,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差異。
本病暫無特效藥物可以治療,病牛可進行對癥用藥,水皰部位用碘附、紫藥水或者紅霉素軟膏進行涂抹,既能殺滅病毒,又能防止出現繼發感染,目前沒有商品化的疫苗可以預防,加強牛場管理可使疾病發生率降至最低。發現病牛第一時間隔離,加強牛舍通風,糞便每天清理一次。犢牛出生后盡早讓其吃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母源抗體,能幫助其增強抵抗力。根據場地面積合理把控飼養密度,密度越大,牛與牛之間的接觸頻率越高,本病越容易發生,因此,一定要嚴控飼養密度。
疫區牛場需每天對環境進行消毒,非疫區牛場消毒也不能低于每周2 次,消毒要全面,包括場周圍、場內環境、舍內環境及養殖器械、用具等的消毒。場周圍可在路面和墻根地方撒生石灰粉,場內環境用0.2%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以100ml/m2的劑量作為參考進行消毒,舍內環境盡量使用無刺激、無異味的稀碘溶液,不但能在地面、墻面、料槽上噴灑,也能帶牛消毒,使用安全,利用碘的強氧化作用將病毒殺滅。養殖器械和用具用0.1%地過硫酸氫鉀溶液噴霧消毒即可。另外,由于病毒怕熱,在晴朗的天氣可將衣物、鞋帽、工具等在太陽下暴曬,利用太陽光的熱和紫外線殺滅病毒。
本病整體表現傳播快、感染率高、死亡率低的特點,且病程較短,大多數牛都能自行康復,或經過簡單對癥治療后完全康復,一般不會對牛場造成大的經濟損失。最大的影響就是發病期間由于口、唇、舌頭等黏膜出現水皰,感染牛因局部疼痛而暫時表現采食量下降,飲水減少等,影響生長發育,建議發病期間飼喂適口性好的青綠飼料,適當增加精料比例,加強營養,從而將影響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