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進
(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畜牧獸醫站 226600)
當前肉雞種源供應緊張,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最大限度發揮父母代肉種雞的生產潛能具有重要的生產意義。肉種雞的生產性能參數包括孵化淘汰率、飼料轉化率、產蛋量和蛋的質量等,可以通過養殖場歷史數據的比較分析而建立。為發揮育雛育成期體重控制、飼料控制兩個方面進行,必要時可實施強制換換羽技術,科學合理地應用中藥飼料添加劑,以促進排卵。另外,疫病防控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可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從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強飼養管理及疫苗接種等方面采取綜合的防控措施。
加強肉種雞選育是提高生產的重要環節。父母代肉種雞選育首先要考慮優良品種,可以從國內大型肉種雞場引起優良品種,引進種雞時要做好檢驗和車輛消毒,另外要注意減少應激反應。
種雞選育常用方法是通過定期稱重來實施選種,挑選出生長發育較差、體重過大或過小及存在缺陷的種雞(常用方法是在7、15、24 周齡進行選種淘汰不合格的種雞)。為最大化利用種雞群,提高雞群的整齊度,可以按體重大小進行分群,把體重相似的雞放同一群,按需飼喂[1]。還可利用早期光刺激來選育,早期光刺激的反應具有遺傳性,可用于肉種雞的選育[2]。
育種方向是產蛋量高、生長快及較高的飼料轉化率。高產蛋量及高飼料轉化率是雞群飼養管理成功的標志之一。要保證環境衛生和營養狀況,防止引起禽群不適的情況。還應做好防鳥、滅鼠、進場消毒、環境衛生消毒、通風等綜合性的措施。
肉種雞群需進行合理管理、飼喂才可能取得高產蛋量及高質量種蛋。這依賴于環境、免疫和營養狀況。種禽日糧的許多營養成分含量必須比產蛋禽日糧高。能維持產蛋量的產蛋日糧并不一定能保證良好的孵化和后代幼雛的健康。有時種禽產蛋量令人滿意,但胚胎或幼雛出現維生素缺乏癥狀和病變。因此,種禽日糧不僅要能保證種禽達到良好的生產性能,還要能滿足胚胎和幼雛發育所需。
種用雞需要進行限飼,以保證成年后較高的生產性能,常用的限飼有每日限飼和隔日飼喂兩種方法。不論采用哪種飼喂方式,都應在日糧中加入足量的抗球蟲藥(需嚴格執行休藥期),并保證必需的營養成分。
除以上提到的飼養管理技術,還應建立禽群檔案,包括免疫檔案、育種檔案、衛生消毒檔案及疫病監測檔案。
實踐表明,肉種雞產蛋率會隨時間逐漸下降,除了產蛋下降,合格率也降低,受精率、出雛率逐步下降。強制換羽技術可以充分發揮肉種雞生產性能,降低生產成本。強制換羽技術常用的方法有化學法、饑餓法、藥物與饑餓法的聯合應用。羅長松等人采用饑餓法對肉種雞進行強制換羽,結果表明,饑餓法減重效果好,淘汰率低,強制換羽后種雞生產性能穩定,該方法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延長肉種雞使用周期,充分發揮肉種雞的生產性能,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3]。
強制換羽技術不僅能發揮肉種母雞的生產潛能、節約成本,更重要的是減少疾病輸入。保留強制換羽母雞而不飼養新的后備小母雞,其優點是老母雞不易感染育成期常發的疾病,強制換羽并飼養在同一雞舍里很少有發病問題。為充分發揮肉種雞生產性能,部分種雞場還實施二次強制換羽技術。
實行強制換羽常用方法是將種雞舍全遮光或部分遮光,根據經驗,連續停料9~12d 種雞開始換羽,開食后22~25d 種雞又開始產蛋,換羽后30d 左右開始留種蛋。強制換羽存在死亡風險,應注意控制死亡淘汰率。
中藥飼料添加劑具有價廉、無殘留等優點,在養殖業被廣泛應用。常用的中藥飼料添加劑有松針、黃芪、神曲、山楂、益母草、銀杏葉等。祝國強等使用陳皮、山楂等制成中藥飼料添加劑加入蛋雞日糧以提高產蛋率,白喜婷等用黃芪、益母草,彭代國等用黨參、黃芪等作為飼料添加劑以提高蛋雞產蛋率,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中藥添加劑除用于促進卵,也用于疾病預防,如松針粉能有效刺激蛋禽排卵功能,在日糧中加入松針粉能有效提高產蛋率[4],同時也可以促進雛雞生長,提高雛雞免疫機能[5]。松針粉也被用于種鵝日糧添加劑,提高種蛋受精率、孵化率。
疫病是影響種雞生產性能的重要因素,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必須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疫病防控應從生物安全、疫苗免疫及藥物預防等方面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生物安全方面主要做好養殖場選址、合理布局,做好養殖場及環境的消毒、隔離等綜合的防疫措施。在疫苗免疫方面,需要免疫病種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5N9)、新城疫(NDV)、傳染性法氏囊病(IBD)、傳染性支氣管炎(IB)等。疫苗接種成功后可以預防或減少野毒感染,而且母源抗體可經卵傳遞給剛孵化的雛雞,這對幼雛抗病很關鍵,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使用獸醫時應考慮休藥期、藥物選擇等問題,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使用獸藥。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對疫病防控十分重要。可以從消毒設施、隔離設施及無害化處理設施3 個方面著手。配套消毒設施包括進場消毒(消毒池、消毒通道),場內消毒措施(更衣室、淋浴室、霧化消毒室及各養殖舍入口消毒池或消毒墊)。建立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對養殖場內外環境,設施、設備進行清洗、消毒,嚴禁無關人員進出,做好進出場消毒。隔離設施包括生活區與生產區的隔離,清潔道與污染道隔離,避免交叉污染。及時對死禽及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還應做好防鳥、滅鼠、通風等措施。
疫苗接種部位和方式很多,如馬立克氏病疫苗的接種方式有胚內免疫和1 日齡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與1 日齡接種疫苗相比,胚內接種可節約大量勞動力。但這種方法也存在缺陷,胚內接種時雞胚上留下一個孔,細菌或真菌感染風險高,可能會降低幼雛早期存活率低。如果采用胚內免疫,孵化廠必須防止曲霉菌污染。噴霧免疫方式一般用于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和球蟲疫苗免疫。霧滴大小非常重要,霧滴一般在100~150μm 效果最好。滴鼻或點眼方法一般用于呼吸道疾病疫苗的免疫,如喉氣管炎;盡管滴鼻或點眼方法免疫效率高,但人工成本高,費時費力。飲水進行免疫很多養殖場使用最多的免疫技術,免疫前應去除飲水系統的消毒劑。免疫前停止供水,使雞群達到輕度口渴的程度,停水時間可以根據氣候因素進行調整。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常用于開產前的后備種雞和商品蛋雞,因刺激較其他方法大,為降低免疫對生產性能的影響,這些疫苗一般在開產至少4 周前使用,皮下注射一般選擇頸部,最好是在頭和胃部之間的中間區域,肌肉注射位置為胸部或腿部肌肉。
許多抗生素用于禽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如磺胺類藥用于禽球蟲的預防和治療。在臨床用藥時應對癥用藥,不能濫用,在藥物選擇、合理應用上下功夫,選擇合格的獸藥,并嚴格按照用量及療程用藥。用藥時還應注意休藥期,并做好用藥記錄。
父母代肉種雞選育、飼養管理及疫病防控是發揮高生產性能的重要環節,缺一不可。在疫病防控中做好衛生防疫、環境消毒及疫苗接種尤為重要,養殖場可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強飼養管理、疫苗免疫及疫病監測來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其次,通過提高肉種雞飼養管理,合理使用日糧、使用強制換羽技術及中藥飼料添加劑可促進種雞排卵,提高種雞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