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池,張偉一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000)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傳統工業逐漸被取代,部分工業生產因經濟成本、生態環境治理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由城市中心區向城市邊緣遷移,導致中心區出現大量廢棄的工業建筑和設備,這些工業遺產對于城市更新和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港口工業遺產是沿海地區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工業遺產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類,其再利用問題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本文以東部沿海旅游城市秦皇島西港花園的改造開發為例,探索港口工業遺產改造,分析旅游為導向的文創產業園區的設計要點。
港口工業遺產是指在工業革命及工業大發展時期之后,在港口水域和陸域中為港口功能服務現已廢棄,在歷史文化或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特殊價值的工業遺存。其價值主要表現在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對城市發展起見證意義,工業建筑群體所體現的城市肌理文脈與發展規劃理念,以及工業建筑物質實體所蘊含的建筑藝術與建造技藝[1]。
作為沿海開放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是城市發展的中心或中心之一,所以港口所在區域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密度大、商業繁榮、城市基礎設施完備,交通發達,這些條件為港口工業遺產的改造和再利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同時港口工業地區有較好地交通運輸條件和自然資源,能夠與房地產、旅游業、養殖業、文娛運動等多種產業相結合。
我國的港口多為19世紀末的開埠地發源而來,為當時西方國家在中國的商業貿易提供便利,所以港口工業建筑類型較多,有辦公類建筑、居住類建筑,工業廠房和工業運輸設備等[2],在結構和建筑等方面多采用西方的技術,建筑風格方面有西式古典建筑風格,也有傳統的中式風格或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并不斷向現代建筑轉變。
①工業歷史文化悠久:秦皇島西港于2019年入選國家工業遺產,西港花園位于秦皇島海港區西港東南角,1898年,清朝光緒皇帝欽批秦皇島建設海港,起源就在開埠地,歷經了百年的發展,開埠地區曾是秦皇島港口重要的樞紐和工業區,港口工業成為城市重要標簽。
②旅游資源豐富:秦皇島作為歷史悠久的沿海港口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連通京津冀與東北地區,海上交通便利,與日韓等國家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同時,秦皇島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資源豐富,西港花園周邊有秦皇求仙入海處景區、秦皇島港口博物館、秦皇島電力博物館、開灤礦務局歷史遺留建筑等多處國家級和省級工業遺產與重要景點,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其旅游客源數量有保證。并且西港花園南部臨海,有沿著海岸線的鐵路運輸線路,為旅游開發提供有利條件。
③基礎條件完備:西港花園所在的海港區是秦皇島市經濟發展最快的中心區,有茂業商業區、世紀港灣等多個商業圈和居住區。西港花園距離火車站和京哈高速均較近,僅為20多分鐘的車程,陸路交通發達,周邊商業氛圍濃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城市基礎設施完善。
該區域屬于秦皇島西港的一部分騰退區域,占地4.75km2,擁有4.75km 的優質生活岸線,主要工業遺產資源有大、小碼頭、開埠地沿海鐵路線路、南站房等港口運輸與生產的廠房和設備。在秦皇島打造旅游城市的定位,以及西港將建設成為國際旅游港與自由貿易港的整體戰略導向下,西港花園秉承創新、協調、共享、綠色和開放的規劃設計理念,放眼國際,融合港城特色,以城定港,建設綠色、智慧、人性化、公共開放的新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圖1 園區規劃效果圖

圖2 園區功能分區圖
結合區位特點,滿足周邊居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借助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的優勢,西港花園采取多層次與復合型的產業結構,打造一個集市民休閑、旅游娛樂、商品展銷、高端婚慶、教育培訓為一體的綜合型文創產業園,西港花園整體分為文創展覽區,商業購物區,婚慶觀光區,休閑娛樂區、教育營地區、管理辦公區。將大碼頭、小碼頭改造為帆船訓練基地和國際游艇中心,引進專業的航海俱樂部;將以開埠地站為起點的沿海鐵路運輸線路,改造為串聯西港花園內外各個景點的旅行線路,沿線設置鐵路花園;將南站房工業廠房改造為展覽、文創、售賣為一體商業步行街;將東南角的沿海地區的工業廠房改造為高端的婚慶活動場地。園區內主要路線分為火車游行路線和步行游覽路線,火車游行沿途串聯西港花園內開埠地站、海誓花園以及周邊多個景點,步行游覽路線包括商業街、活動營地、餐飲休閑、老船塢等多個區域。
①保持建筑原有風貌:針對歷史較為悠久,建筑風貌保存完好的工業建筑改造時,以保護為主,更新為輔。南站房是19世紀遺留下來的老廠房,改造后的主要功能為產品展賣、咖啡廳、圖書館和展廳。如圖3所示,該區域建筑為單層工業廠房,多為雙坡屋頂,傳統中式風格,建筑材料為清水磚,內部為磚木結構,屋架為木結構。該區域改造內容對廠房原有支撐結構進行加固,并對室內和室外的墻體、門窗進行修整,力求保持原有廠房的建筑風貌特點,延續工業廠房原有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在青少年營地展廳更新改造中,保留了原有廠房的結構、維護構件以及工業生產設備,使展廳工業氛圍濃厚。

圖3 南站房步行街、展賣廳和青少年營地展廳室內效果圖
②內部空間開敞通透:在南站房改造中,展廳內部空間采用展板劃分不同區域,商品展賣區通過吧臺、貨架、家具將內部空間分為收銀區、洽談區和展賣區,圖書館內通過書架、不同樣式和組合的座椅進行劃分,不使用墻體劃分空間,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有廠房空間尺度與格局。注重空間的完整性和使用的靈活性,增加空間的可調節性,對于局部的大空間改造成小空間采用內嵌式的設計手法,在廠房內使用隔墻,嵌入小體量的空間。
③建筑改造尊重周邊環境特點:如圖4所示,帆船俱樂部位于大碼頭附近,緊鄰海邊,是由一組單層工業廠房和辦公建筑改造而成,廠房被改造為訓練基地餐廳和展廳空間,原有的外廊式辦公建筑改造為營地的酒店。建筑沒有進行擴建或加建,也未增添多余的裝飾,而是根據原有的空間尺度和特點進行功能配置,營地建筑群體的外立面采用土黃色的抹灰材料,并采用粗糙的質地,與周圍金黃色的沙灘和諧相融。

圖4 帆船俱樂部建筑改造效果
根據園區的不同功能屬性以及景觀、工業遺產類型的不同,園區的室外空間環境改造有不同的主題和側重點[5]。南站房建筑為單層廠房,建筑間空間尺度較小,該區域的室外空間環境設計,側重打造街巷空間感,同時增加站臺兩側建筑和道路之間的銜接;開埠地站緊鄰海邊,現有鐵路旅游專線,串聯周邊不同的碼頭和景點,所以此處室外空間營造以營造良好的沿海風光為主;鐵路花園原為鐵路車場,其內部有較多的鐵軌、火車頭、集裝箱等工業運輸設備,沿著鐵軌線路布置了不同空間形態的休憩空間和綠植景觀,還有通過集裝箱改造的店鋪與展示空間,便于游客停留休憩和拍照觀賞等需求。
①規劃策略符合打造城市品牌的需求。現今城市發展力求根據城市的經濟結構、產業特點,打造符合發展需求和區位特色的城市品牌。港口工業遺產改造與更新,應以城市發展的基本定位為導向,結合自身沿海區位特點和周邊資源與需求等因素綜合考量,制定適宜的規劃發展計劃和業態結構。
②應注重多元規劃化和多產業的復合。應深度分析當地經濟結合和特色產業,并針對城市居民、游客的需求,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業態模式,并能保證隨著城市和區域的發展,可以適當靈活調整園區內功能布局,為園區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助力。
③在保證港口工業遺產特點與原真性的前提下進行改造。對于已經被相關部門認定的工業遺產、工業建筑及相關設備,以修繕和保護為主,對于原有的建筑結構、維護結構和設備予以保留并利用,在此前提下根據使用需求,在室內和室外空間環境設計層面進行改造,使得工業遺產整體的完整性和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有最大程度的保留。
④空間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在工業建筑的改造中,建筑室內應盡量避免增設墻體劃分空間,采用結構、家具、高差等設計手法靈活劃分,尤其是展覽、展賣、閱覽等功能空間,增加其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使內部空間更能適應多種功能的轉變。
⑤室外空間環境設計,根據不同主題營造工業景觀與氛圍。室外空間環境的改造應從園區的設計理念,工業遺產類型與特點出發,從空間形態的重塑,歷史人文的延續,港口的沿海景觀風貌利用這幾個不同層面考慮,因地制宜,打造富有工業特色的場所空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