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煒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自2014年“特色小鎮”概念被首次提出后,全國各地積極開展特色小鎮的培育工作,系列規劃密集出爐。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在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打造高端特色產業、創新創業方面有獨特優勢,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有利于生態文明、節能減排,促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能提供比城市更多樣的特色化生活。
關于特色小鎮,目前主要呈現出兩方面引導:一是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提出的“特色小鎮原則上為建制鎮(縣城關鎮除外)”,注重空間范圍和行政區劃;二是相關各領域專家、學者和從業人員提倡的“浙江模式”,強調空間聚落和項目聚集。[1]特色小鎮首先關鍵在“特”:“特”在優勢主導產業及其集聚群體;“特”在空間結構布局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而具有典型的地域風貌和空間形態;“特”在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等各功能維度間的協調融合發展;“特”在政府引導下市場化開發運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其次在“小”:“小”在有限范圍高度協調的集聚融合;“小”在不要求產業鏈覆蓋而強調轉型創新;“小”在空間上的集中連片。所以,特色小鎮是空間上相對獨立發展,具有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風貌,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等功能綜合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集合,是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2]。
住建部分別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8月公布兩批共計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其中徐州市邳州市碾莊鎮、徐州市邳州市鐵富鎮分別入圍。江蘇省發改委分別于2017年5月和2018年8月分兩批公布共計56個省級特色小鎮,徐州沙集電商小鎮、銅山云谷小鎮、大黃山硅科技小鎮、新沂智慧健康小鎮分別入選。徐州市委、市政府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徐州市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實施方案的通知》《徐州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18-2022年)》等指導性文件,培育創建特色小鎮工作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批市一級的21個培育創建特色小鎮示范點(見表1),共推出招商項目50個,計劃總投資658億元。
同時,徐州市采取動態淘汰機制進行年度市級特色小鎮示范點考核,并迅速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及時啟動補位工作,對特色小鎮的培育創建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促進作用。
徐州地處江蘇北部,浙江以及江蘇南部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給徐州建設特色小鎮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借鑒。但是相較蘇南蘇中而言,蘇北包括徐州的特色小鎮無論數量、類型、布點都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徐州在高級別特色小鎮發展建設中相對數量較少,目前僅有2個國家級小鎮和4個省級小鎮,在江蘇省特色小鎮建設布局中,省一級的現代農業小鎮、歷史經典小鎮項目還是空白。目前徐州特色小鎮發展主要面臨的共性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市場引導較弱,缺乏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過多的地方政府干預削弱其他發展主體的功能作用;
②定位不清,缺乏統籌規劃,選址缺乏科學性,發展模式不符合自身條件,優勢產業不突出,對周邊區域帶動力不夠;
③融資渠道不多不完善,小鎮發展后續乏力;
④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管理機制需要完善創新。
總體來說,建設發展特色小鎮,必然需要各級各地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結合自身情況牢牢把握特色小鎮未來發展趨勢,提出適合自己的發展策略和應對措施并推行落實到位,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做文章:
①牢固樹立綜合發展、協調發展理念,做好頂層設計;
②正確理解特色小鎮內涵,注重在“特”上做文章,避免低端化、同質化;
③強化特色小鎮準入審核,建立動態化管理評價機制;
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提升原住民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①明確職責,政府要引導不要主導,加快完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基本路徑,進一步將人事權、財權等放到特色小鎮。我們在研究了多個案例后,逐步獲得了核心概念和屬類,初步形成了特色小鎮評價指標體系以供參考(見表2),至于具體的分值設定還需要進一步反復研究論證甚至是試點使用才能形成比較完善的評分細則和分值權重。
②突出產業定位,做好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堅持稀缺、多元、可持續理念,鎖定最有基礎、優勢、潛力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深挖本底資源,延伸產業鏈,推動跨界融合,尤其在高新技術、高端制造、創新創業、現代農業和歷史底蘊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填補徐州省級現代農業小鎮、歷史經典小鎮項目的空白。一方面,上級政府做好小城鎮規劃統籌,做好頂層設計、資源資金制度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織協調監督等方面工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精準研判主導產業,科學地編制規劃設計方案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做好政策支持和審批服務;各企業勇于承擔主體責任,加快高端要素積聚,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規劃品牌打造、市場營銷和形象塑造,提升可持續運營能力;鼓勵更多戰略投資者和多元主體參與小鎮建設和發展,促使優秀社會資源力量成為排頭兵;采取以主導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經營和服務模式,擴大提供服務的范圍和種類,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③創新融資方式,多元化融資,助推特色小鎮建設。特色小鎮的融資模式主要有基金、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收益信托、PPP融資等。政府應更精準把握小鎮發展的人才、資源、產業、土地和資金等要素,加大對特色小鎮的政策傾斜,降低融資成本,創新融資機制,簡化程序;針對不同資金多元化融資,努力引入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的資金,進行利益捆綁;可以通過顯性收益吸引、制定鼓勵性政策、融資機構參與運作等方式來尋找合適融資道路[5]。
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創新管理機制,提升交通運輸能力。借助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和智能化網絡平臺,在小鎮的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社會民生、經濟產業等方面,對居住、經營和管理進行數據化的感知、分析、集成,從而迅速做出正確應對,向智慧化特色小鎮邁進;特色小鎮的運營管理要基于市場化運作,各類運營主體需要明確職責、各司其職、避免短視,此外專業運營管理團隊要發揮團隊在人才、經驗、技術等高端要素方面的優勢,地方政府應實行嚴格的運營管理監管,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標和管理制度;還應該可持續地利用徐州的“青山綠水”,打好“生態牌”,帶動健康養老、文化休閑旅游、旅游產品生產加工等產業和經濟,進一步擴充小鎮在這些領域的發展潛力。

特色小鎮評價指標體系[4](建議) 表2
特色小鎮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戰略性舉措,也是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基本平臺的有效舉措,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步伐,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在徐州乃至江蘇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尤其是特色小鎮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收入提高、產業轉移、創業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居民生活方式轉變……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理所應當成為熱點和焦點,其建設和發展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體現的,是一個長期、動態和復雜的過程。徐州特色小鎮的蓬勃建設和發展,必將示范并帶動著全市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