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艷艷 陳海鳳
2015 年以來,我縣堅持行政推動、教研聯動、專家帶動的工作機制,全面推進縣域學前教育課程改革,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根本,以促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為核心,聚焦重“點”,不斷提高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水平。
內化課程理念。我們多次組織課程建設專家報告會,為教師提供理念引領和智力支持;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學習兒童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專業書籍,努力提升教師對幼兒、課程、環境和資源以及對自身的認識,不斷加深對課程游戲化理念的理解。同時,通過開展對照《指南》目標列舉案例等活動,幫助教師熟知3~6 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典型行為表現;借助全縣課程建設針對園長、教研員、一線教師等不同的沙龍活動,開展常態化的研討和交流,堅持問題導向,關注保教實踐,不斷凝聚智慧,總結經驗,真正將“以兒童為本”的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轉變家長理念。為了形成共同促進、合理前行的家園關系,打造和諧健康的學前教育生態環境,我們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家園活動,著力引導家長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引導家長成為幼兒終身的“老師”,引領家庭教育關注幼兒的生活、交往、游戲等各個方面,切實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
近年來,我們組織多所幼兒園的園長先后到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的名園進行實地觀摩,幫助園長們開闊視野,理清思路,進而不斷地優化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讓環境更具課程價值。
我們堅持從兒童視角出發,審視幼兒園室外環境的規劃與布局,以自然地貌和景觀為基礎,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每一所幼兒園的室外都有土丘、草坪、沙坑、隧道、游戲小屋、水池等活動場地,滿足幼兒對自由、冒險、探索和無憂無慮玩耍的基本需要。加強對種植園和飼養角的規劃和設計,使其真正成為幼兒感悟自然與生命、體驗驚喜與發現的快樂園地。
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空中、墻面、地面的三維空間創設可以互動的廊道環境,更好地滿足幼兒身體發展和表現創造的需要;在班級內開辟天氣墻、觀察墻、計劃墻等,讓墻面成為幼兒自我服務、自我表達、自我展示的窗口,成為師幼有效互動、幼兒主動學習建構的載體。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自主選擇、主動創造的機會,支持和鼓勵幼兒積極探索、主動交往、充分表現;讓幼兒充分參與環境創設,成為環境的主人;讓幼兒更好地理解班級公約和游戲規則,并內化為自身行為,使幼兒園成為幼兒的樂園。
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因園制宜,不斷優化和完善幼兒園課程。一方面,要做好課程審議。首先,由教研員負責開展縣級層面的審議,重點關注主題課程的價值,主要審議主題內容,對現有主題進行篩選和整合。其次,年級組層面要審議更細致的內容,如環境創設如何渲染主題氛圍;區域活動如何延伸主題內容;如何運用本土資源豐富主題活動等,并注重進一步優化主題內容和組織形式。最后,各班級再針對幼兒的興趣需要、經驗水平、師幼互動策略等方面進行第三次審議,努力提升課程方案的適宜性。另一方面,縣級層面也需加強對課程設計的培訓和引領,引導幼兒園關注環境和資源,關注幼兒經驗的獲得,注重全體教師的參與性,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鼓勵教師在課程規劃、設計和實施方面積極探索并進行實踐,逐步實現課程的園本化。
我們根據幼兒園普遍存在的區域數量不足、規劃不合理,游戲區域缺乏兒童視角,區域材料種類不多、缺乏操作性等問題,深入開展區域改造,創設與幼兒發展相適宜的游戲區域。
各幼兒園組織教師共讀《0~8 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一書,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和幼兒根據游戲需要及區域特點,對班級區域的數量、大小、位置、投放的材料等方面進行重新規劃,逐個進行改造。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師幼共同設計圖文并茂的規則提示牌,張貼在區域內。同時,注重室內外區域的互通互補,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更好地支持幼兒與材料、同伴的積極互動。
我們引導教師將種植園收獲的果實投放到區域中,鼓勵幼兒去測量、解剖、品嘗。小班幼兒側重感官體驗,中、大班幼兒側重深度解剖和認知,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的經驗;將植物的根、莖、葉等次要材料也投放到區域中,進行編織、剪貼、實驗等,使區域活動更加豐富、有趣。
引導教師根據主題活動進展,動態調整區域材料,在區域活動中落實主題目標,確保幼兒經驗的延續性和完整性。第四,注重區域活動中的觀察與指導。我們鼓勵園長、教研人員深入游戲現場,陪伴教師一起觀察幼兒。可一次重點關注一個區域,引導教師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細節,一起識別幼兒的意圖,并不斷進行反思:我看到什么?學到了什么?我還可以做什么?我們還引導教師分析、研討幼兒自主游戲之后記錄的游戲故事,并嘗試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去解讀,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研究幼兒和支持幼兒的能力。
基于絲瓜瓤、稻草、蘆葦、玉米等自然材料,立足《指南》的要求,深度挖掘自然資源的價值,開展多樣化、本土化的活動,關注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綜合性和全區域性。例如,我縣施莊中心幼兒園探究了絲瓜瓤“一物多玩”的方法,對怎樣剝絲瓜瓤、怎樣曬干、絲瓜瓤的用途、從中可能獲得哪些經驗等內容,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阜寧縣是新四軍根據地,是有名的紅色土地、將軍之鄉、建筑之鄉;阜寧淮劇起源于清代中葉,遠近聞名;阜寧民間工藝技術精湛,如公興的面塑、古河的蠟染、東溝的蓮湘……我們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在環境、課程中滲透地方文化元素,逐步豐富課程的內容。
注重吸收社會資源。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幼兒園周邊的環境資源,增強幼兒與社會的聯系,豐富幼兒的體驗;充分發揮家長的專業和資源優勢,并積極爭取社區對幼兒園的支持。
建立活動資源庫。及時梳理、總結課程游戲化實踐中具有創新性的活動,統籌并建立活動資源庫,為全縣幼兒教師提供指導與借鑒。例如,定期舉辦課程故事研討會,通過故事研討積累豐富的課程案例,我們鼓勵每所幼兒園將這些案例再研究、再改造,并融入課程中。
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學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出臺之后,我縣及時組織教師深入學習,積極推進了教研工作的轉型。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保教實踐,扎實推進“真教研”,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打造專業的幼兒教師隊伍。
建立持續性沉浸式教研制度,加強對幼兒行為的研究,通過持續跟蹤和沉浸式研討,不斷調整和優化一日活動。完善教研審議制度,每學期開學前,組織開展縣級、片區以及幼兒園三個層面的教研工作計劃審議,及時糾正教研計劃重點不突出、缺乏操作性以及教研工作思路不清晰、形式單一化、缺乏實效性等問題,確保教研工作和課程建設的科學方向。
每學期組織教研員開展全縣幼兒園診斷式教研活動。通過跟蹤一日活動,對環境創設、作息安排、課程計劃與實施、保教資料等進行全面審議,引領幼兒園和教師提升專業能力。依托6 個學前教育教研指導責任區,結合實際需要,聚焦調整課程實施方案、有效利用本土資源、注重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等內容,嘗試項目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并在全縣推廣。
定期開展專題研討。及時收集、調研課程建設中的共性問題,列出清單;定期組織園長、教研人員、骨干教師開展沙龍活動,聚焦不同話題進行經驗分享和觀點碰撞;沙龍之后再實踐、再總結,推動課程游戲化的有效實施。
堅持閱讀專業書籍。將閱讀作為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靈活采取全縣共讀、幼兒園選讀、自主閱讀等方式,每學期在專家推薦的書目中選讀2~3 本經典書籍,鼓勵園長和教研員帶頭開展讀書活動,鼓勵教師嘗試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進而不斷優化專業知識結構,提升專業能力。
近幾年來,我們從幼兒的發展、教師的成長、幼兒園的變化中,感受到了課程改革的力量。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緊跟全省學前教育前進的步伐,堅持不懈地走好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