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詠梅,湯應梅
(臨滄市第二人民醫院醫院超聲科 云南 臨滄 677000)
缺血性腦卒中在腦血管內科臨床常見,屬于危急重癥。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群體,在我國具有極高的發病率,是影響老年人群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的重要威脅因素[1]。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病發過程中,頸動脈粥樣硬化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病發的主要誘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會導致患者顱內動脈阻塞,進而使得相關腦組織陷入血氧匱乏狀態,并最終出現缺血性壞死情況[2]。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治療中,早期診斷篩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目前臨床最為廣泛使用的診斷方法為超聲檢查[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分析超聲檢查在頸動脈斑塊預測缺血性腦卒中的價值,詳情如下。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診治療50例缺血性腦卒中疑似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患者男女比例為29/21;年齡50~84歲,平均(73.26±4.17)歲。本次研究通過本院倫理標準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納入標準:經頸動脈超聲檢查提示存在斑塊,且患者管腔狹窄程度低于50%;患者存在肢體麻木、突發性語言障礙等臨床癥狀,且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患者,溝通功能異常患者,認知功能缺陷患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超聲檢查。超聲檢查流程:檢查所用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GE-LOGIQE9,聯合應用相控陣探頭M5S頻率3.0~4.6MHz、線陣探頭9L頻率8.4~9.0MHz,患者取仰臥,充分暴露頸前部,頭后仰,偏向檢查對側,掃查部位依次為頸總動脈,分叉,球部及頸內、外動脈,掃查內容包括橫切面及縱切面,對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頸動脈的管壁及管腔狀況進行觀察,對斑塊的形態、大小、性質及血管的阻塞、狹窄情況及血流情況、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檢測記錄評估。
對所有患者的檢查結果,檢查結果包括頸動脈IMT的增厚情況、斑塊情況、頸內動脈的狹窄、閉塞以及血流動力學情況。IMT增厚指標包括IMT厚度及IMT增厚發生率,IMT增厚發生的判斷標準為IMT厚度不低于1.0mm。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阻力指數(RI)以及搏動指數(PI)。
在50例缺血性腦卒中疑似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被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陽性率為80%。經超聲檢查診斷顯示頸動脈閉塞患者為2例(5.00%),狹窄例數為9例(22.50%),斑塊例數為37例(92.50%),IMT平均厚度為(1.12±0.16)mm,IMT發生例數為40(100.00),RI平均水平為(0.71±0.06),PI平均水平為(2.59±0.53)。其中存在3個較為典型的病例,1例患者為既往發生腦梗,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不穩定斑塊,存在病情再發的風險;1例患者為突發案例,在檢查過程中發現雙側多發不穩定斑塊;1例患者右側頸內動脈近段閉塞,左眼失明就診,既往無就診及體檢史。
有關研究統計結果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4]。在人體全身的動脈中,頸動脈是最容易出現粥樣硬化的部位,在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過程中,會明顯對患者顱內的動脈循環產生影響,改變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同時會促進患者動脈內膜不斷增厚,管腔不斷狹窄,在血流不斷的沖擊下,不穩定的粥樣硬化斑塊會逐漸破裂,繼而脫落,患者體內的血小板的活性也會明顯上升,并出現聚集情況,從而導致血栓形成,進而使得患者動脈血管阻塞,最終導致相應腦組織缺血壞死[5]。
超聲檢查作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中最為常用的診斷方式,具有無創、操作便捷、可多次重復、安全性高等多種優勢。在本次研究50例缺血性腦卒中疑似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被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陽性率為80%,患者年齡均為50~80歲以上,中高齡群體中,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較高。經超聲檢查診斷顯示頸動脈閉塞患者為2例(5.00%),狹窄例數為9例(22.50%),斑塊例數為37例(92.50%),借助超聲檢查可以較為準確清晰地對患者斑塊的位置、性質、大小、形態,管腔的狹窄及閉塞情況進行探查,從而可以準確對患者病情進行預測分析,并予以合適的治療方案,而在本次研究中的既往發生腦梗病例中,超聲檢查便起到了早期診斷效果,能夠提前針對患者病情進行治療,有效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明顯指征為IMT增厚,IMT的厚度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每0.15mmIMT厚度的增加都會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概率上升69%,故而通過檢測IMT指標能夠有效對患者病情進行預測,而目前最為廣泛認可的IMT檢測方式為頸部超聲IMT測量,超聲檢查可以清晰展示患者IMT厚度,在本次研究中患者IMT平均厚度為(1.12±0.16)mm,IMT發生例數為40(100.00),從中也能看出IMT指標的準確性及重要性。RI可以準確對被檢測部位的遠端血管床阻力進行反映,遠端血管狹窄會導致阻力上升,血管灌注降低,RI值增大,同時微栓子的形成會導致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患病風險上升;PI主要可以對血管的彈性、順應性等生理病理特征進行準確反映,PI值的上升代表患者腦血流灌注及腦血管儲備能力下降,在患者血壓急劇波動時更容易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發生。在本次研究中患者RI平均水平為(0.71±0.06),PI平均水平為(2.59±0.53),均高于普通人正常水平,借助超聲檢查對RI及PI水平進行檢測可以更好地幫助臨床醫師對患者疾病發展情況進行預測,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預防。此外在本次研究的典型案例中1例患者右側頸內動脈近端閉塞,左眼失明就診,既往無就診及體檢史,說明現今農村人群定期體檢觀念仍然十分淡薄,只有在病情嚴重影響到機體正常功能及日常生活時,才會前往醫院就診,但此時病情早已發展多時,如果能夠做到早體檢早診斷,就能夠進行早預防早治療,可以有效減小缺血性腦卒中對人們造成的危害。
綜上所述,目前在基層醫院頸動脈斑塊預測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診斷中超聲檢查能夠發揮出較好的診斷效果,但疾病的預防干預同時也取決于患者群體,讓患者群體認識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的好處,形成定期體檢的習慣,老年群體作為高危群體,更需要進行重點關注,需要基層醫療宣傳普及人員加大宣傳力度,這樣才可以從源頭對疾病進行預防,降低疾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