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可以,有愛的信念,和你們一起溫暖人間……”這首悅耳動聽的歌曲名為《智聯家園》,與一般的人類創作不同,它是由微軟小冰、小米小愛等4個人工智能演唱,小冰作曲,人類藝術家作詞編曲的。在今年召開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云端峰會”上,主題曲《智聯家園》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層出不窮,從早年的寫詩、繪畫、當主持人,到最近化身“音樂人”,以小冰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斷地給大眾帶來新奇的體驗。
今年初,上海音樂學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學生——人工智能小冰。
剛開始聽說要收一位“人工智能學生”,上海音樂學院音工系教師陳世哲有點意外。不過經過一番考察,他發現“小冰的音樂創作比較成熟,已能創作出相對完整的作品”。陳世哲說:“我們系一直在做音樂和科技的交叉研究,還專門開設了人工智能課程,在尋求合作伙伴的過程中與小冰團隊的訴求契合,促成了小冰進入我們學校學習。”
小冰在這里是如何學習的呢?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小冰團隊總負責人李笛介紹,小冰的學習分三步:首先,基于小冰已有的音樂創作模型,微軟把端口給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讓他們去聽小冰創作的海量音樂作品,并給出系統性的點評;接著,老師也教會人類程序員基本的樂理知識,包括編曲技巧等,用于優化小冰的創作模型;最后,小冰不斷學習,不斷交作業,老師不斷給予反饋。
無論“模型”“作業”還是“反饋”,都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如此循環往復,當小冰達到和人類同學相似的水平,且趨于穩定,她就畢業了。6月29日,小冰和上海音樂學院音工系音樂科技專業的畢業生們共同迎來了畢業典禮。
“音樂創作和寫詩、繪畫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人類音樂創作的特征是從某一個段落入手,再延伸到其他部分。而對人工智能來說,這是兩個不同的技術,所以要分開訓練。”李笛舉例,比如抖音神曲,火的往往是一個很短的片段,是一首歌的核心部分——這是要單獨訓練的;還要用另一種技術教會小冰從這個片段入手,創作出作品的其他部分,需要起承轉合,還需要音樂的故事性。
目前,小冰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張圖片激發時,小冰可以創作出一首獨一無二的音樂曲目,并根據其風格和節奏自動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一首3分鐘左右的完整歌曲的創作時間在2分鐘之內。此外,它還掌握了流行、民謠和古風等多種音樂風格。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的松陽高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6月,松陽縣的孩子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助教”,它就是小冰。在這里,根據孩子們創作的松陽高腔風格的主旋律,小冰通過編曲完成一首首完整的歌曲,讓山區有音樂夢想的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作曲的快樂和成就感。
“大木山茶園啊,騎行欣賞好地方。黃家大院啊,就在望松鄉……”這首名為《遇見松陽》的民歌,是松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何舒淇在小冰的幫助下創作完成的。她說:“能夠得到人工智能的幫助很開心,我也可以自己寫歌了。希望通過這首歌讓大城市的人們知道,松陽雖小,卻是個慢節奏的養生福地。”
陳世哲說:“前兩年,我們嘗試通過志愿者參與的方式,幫助孩子們學習音樂創作的基本手法。讓他們了解音符、旋律、主歌和副歌創作的技巧和知識。但是光有主旋律還不行。對零基礎的孩子們來說,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創作出歌曲的主旋律已經很不容易,他們還沒有能力,也沒有樂器去完成編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冰來到孩子們身邊,首次以編曲人的身份擔任“非遺音樂大使”,參與傳統音樂創作。
將人工智能音樂創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保護相結合,是上海音樂學院音工系在人工智能音樂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文旅部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多維云端交互示范系統應用示范”的目標之一。松陽高腔研究會主席吳永明表示:“人工智能參與非遺音樂保護傳承,能夠讓年輕一代更好地接觸、了解,甚至喜歡上古老的松陽高腔,對于傳播松陽高腔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DoNews
隨著人工智能在人文藝術領域的應用不斷推陳出新,也引發了不少人對其原創性、藝術性的質疑,甚至引發人工智能取代人類進行藝術創作的擔憂。對此,李笛認為:“與圍棋不同,人文藝術領域的人工智能創造不以擊敗人類為目標,而是著眼于在達到與相應人類創造者同等質量水準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快速學習與穩定性等特點,實現未來內容產業的‘高度定制化’。”
而對于作曲家而言,人工智能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創作助手。有時,人工智能創作的某個音樂可能與作曲家需要的情緒相符,從而成為其創作過程中的靈感來源。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裴聿茹說:“比如在為電影配樂的過程中,當人工智能按照作曲者設定的調性、速度、節奏、樂器、和聲、結構、情緒完成某些較為簡單的音樂片段的塑造后,作曲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創作較為復雜的音樂段落,從而提升創作效率。”
對于音樂愛好者和學生而言,人工智能的輔助編曲等功能可以降低音樂學習和創作的門檻。裴聿茹說:“目前,中國音樂教育水平不太均衡,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資源不發達的地區,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如果開發出比較完善的人工智能作曲軟件用以輔助普及音樂教育,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不少學生體驗過“人工智能輔助作曲”的功能后,表現出對音樂較大的興趣,還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創作的歌曲被播放出來更令人興奮呢?“但同時應當注意,不能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過程。此外,人工智能的‘審美’要高,不能給下一代帶來庸俗的審美。”裴聿茹說。
上海音樂學院音工系主任于陽也是小冰的導師,他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慢慢改變藝術家對音樂的思考方式。人工智能有望實現更高效、更高產、更具創造力、更精簡的操作以及更明智的決策。這會倒逼音樂工作者轉型,迫使他們結合科技創造出更高層次的音樂,從而促進音樂領域轉型升級。”